年前,大家的朋友圈应该都会出现这张压岁钱分布图吧,数一数娃的压岁钱吧,看看是高了还是低了。
有多少人小时候能真正拥有并处置自己的压岁钱呢?发压岁钱时是最开心的,可后来压岁钱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除了“智商”“情商”重要,现在,“财商”也被认为非常重要。可惜,中国人不爱谈钱,以前的父母普遍觉得读书很重要,却缺少“财商”意识。
《富爸爸,穷爸爸》曾风靡一时,该书讲述了作者清崎有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个高学历的教育官员;“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
清崎以亲身经历的财富故事展示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清崎说,只要孩子一开始对钱感兴趣,就该教他们理财了。
说来惭愧,我也曾取得AFP(金融理财师)证书,但也仅限于证书,我不理财,财不理我。
国际著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说:一个人未来的财富并不取决于他的智商和情商,而是取决于他的财商。
财商是个大学问,需要很多人一辈子去学习。但对于小孩子,我觉得至少让他们对金钱有基本的概念。
1元钱能买什么?1000元又能买什么?
自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出现后,我们成年人出门可以不带钱,带个手机就好,去菜场买菜也刷个二维码就好。
好在我们小时候还是用钱去店里买东西,知道给多了要找钱,还会学着大人讨价还价。
而现在,家里只会放少量现金,很多孩子也基本接触不到钱,更没有贵与便宜的概念。
我认识一个10岁的男孩,拿他妈妈的手机买了1000多元的游戏装备。他妈问他,你买游戏花了这么多,没觉得心痛吗?小家伙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拿我的压岁钱还给你就是了。
有一天,小手帕问我,妈妈,我们家的房子只要1万多元就够了,为什么小雨家的房子要200多万啊?我看他们家的房子也没大多少啊。我真是苦笑不得,1万多元的房子,那是很多年前吧......
缺少对物品价值的认知,花1000多元买游戏眼都不眨一下也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孩子对花钱没有感觉,也不知道花多了心痛,以后不会当月光族、啃老族吧。
1元钱能买什么?能买一瓶矿泉水?买1支铅笔?1000元能买什么?买1套乐高玩具?
1块橡皮大概要多少钱?1瓶牛奶呢?给你100元钱,能买哪些东西?
当然,由于品牌不同、质量不同,同一种类的东西价格会差别挺大,但也会在一个范围内。
平时去超市前,可以列出物品清单,估算每样东西的价格,看预估的价格与实际相差多少。可以多让孩子拿现金支付,多和孩子看看物品的价格。
什么是贵?什么是便宜?
当人们对物品有起码的价格认知,才会关心东西贵还是便宜,在消费时做出合理判断。也许,我们在买东西时会拿起手机货比三家,但这也是我们长期以往养成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就如从小开始阅读一样,财商教育也从小开始培养。
看到一则犹太小孩子买水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6岁的盖图去商店买瓶水,客人说:“盖图等等,阿姨去给你们买水,你不知道价格没准会买贵了。”
“阿姨,我不会买错的,我知道矿泉水最便宜,果汁和奶味的饮料贵一点儿,而且在公园里这些东西比在外面要贵几角钱,我去买,没准卖东西的叔叔或者阿姨看我是小孩子还会给我算便宜一点儿呢。”盖图反驳道。
盖图说得头头是道,又从兜里掏出一叠零钱来,一边数一边算着账:“万一卖东西的叔叔阿姨不给我降价,那我们就要最便宜的矿泉水吧,我记得上次陪爸爸在公园里买的时候是每瓶两元左右,我和妈妈,还有阿姨都是一人一瓶,约瑟夫爱喝甜的,而且正在长身体,就给他来一小瓶牛奶吧,这样一共会花七八元,希望不会超过这个价格……”
从上面的故事看,1个6岁的孩子就能有意识观察物品的价格,知道在哪里买会贵,还想着怎么买可能便宜,还会计算手头的钱够不够,不够时怎么调整购买方面。
看完这个故事,很佩服犹太孩子,而这在犹太家庭中很正常。对金钱的敏感,就在平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培养起来。
建立物品“贵”与“便宜”的意识,并作出值不值得买的判断,有助于帮孩子建立理性的消费意识。
不同物品之间的价值不一样,价格自然不一样。但相同物品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价格也会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旅游景点的东西会比较贵,会觉得一些东西买来很不值。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很可能看到喜欢的就想买。当父母拒绝时,他们可能很难理解还会发脾气。也许,并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他们缺少贵与便宜的意识。
当孩子具备贵与便宜的意识时,会自己思考要不要立即买东西。帮孩子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如果不是现在必须的东西,就可以迟点买或换个地点买。具有一定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具有更强的忍耐力和自控力,也更能管理好自己。
此外,也要告诉孩子,你想要的东西,妈妈不一定都会买给你。可能你想要的东西太贵了或者不值,可能这个东西对你来讲没有用,可能同样的东西家里已经很多了。一些家长会宠溺孩子,在孩子小时无条件满足孩子,但长大后满足不了怎么办呢?
钱从哪里来?
钱从哪里来?付出劳动,会获得报酬。如果没有体会过赚钱的辛苦,自然也不会知道花钱的心痛。
在我们还是学生时,父母一般不会要求我们打工赚钱。我们觉得花父母的钱,也是天经地义的。现在,一些人工作后入不敷出,成为了“啃老族”,可能他们不能体会父母赚钱的辛苦吧,自己也不愿意拼尽全力去赚钱,可能觉得父母的钱以后肯定是自己的。
在中国,父母用一辈子省吃俭用的钱帮孩子们买房、买车的不在少数。
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国父母愿意把自己辛苦所得无偿给孩子,而以色列家长却把学会独立生存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决不让“啃老族”流向社会。
犹太人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劳无获”的法则,家庭教育中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换的想要的东西。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借鉴他们的做法,但至少可以让孩子懂得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劳动得来的,不要把父母给与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
平时,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赚钱的机会,譬如,让孩子分担家务获取报酬等。
跟孩子介绍家里成员的工作,跟孩子说说工作的辛苦。到了外面,跟孩子介绍各种职业,如交警叔叔在大热天还在路上执勤,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清扫马路,少年明星边读书边工作等。
尊重每个人的劳动,工作没有贵贱。要想多赚钱,就得多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
钱能自己生钱
在考AFP时,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概念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后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相同的一元钱在今天和将来的价值是否相同?答曰:不同。我们都知道,把钱存到银行,会产生利息,存得时间越长利息越多。
钱就像老母鸡,老母鸡会下蛋生小鸡,钱也能生钱。钱存银行或者拿去投资,是可以生出更多钱的。
母鸡会下单,小鸡长大了也会下蛋生出小鸡,蛋就会越来越多。这就涉及到复利了。复利是指一笔资金除本金产生利息外,在下一个计息周期内,以前各计息周期内产生的利息也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本金会生利息,随着时间的增长,利息也会产生利息。
拿破仑“玫瑰花”承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复利的神奇之处。
公元1797年,拿破仑参观卢森堡第一国立小学的时候,向该校赠送了一束价值3路易的玫瑰花。拿破仑宣称,玫瑰花是两国友谊的象征,为了表示法兰西共和国爱好和平的诚意,只要法兰西共和国存在一天,他将每年向该校赠送一束同样价值的玫瑰花,当然,由于年年征战,拿破仑并没有履行他的诺言。
公元1894年,卢森堡王国郑重向法国政府致函:向法国政府提出这“赠送玫瑰花”的诺言,并且要索赔。一、从1798年算起,用3路易作为一束玫瑰的本金,以5厘复利计息全部清偿;二、要么在法国各大报刊上,公开承认拿破仑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法国政府不想做出有损拿破仑形象的事情,但原本只有3路易的一束玫瑰花,本息已达1375596法郎。
1977年4月22日,法国总统德斯坦回访卢森堡,将一张象征4936784.68法郎的支票,交给了卢森堡,以此了却了持续180年的“玫瑰花诺言”案。
可见,哪怕再小的本金,找到合适的收益率,经过时间的积累,会产生巨大收益。
当孩子意识到钱能生钱时,相信会更加愿意把部分钱存起来,因为可以得到更多钱啊。
爱因斯坦将复利计算的“七二法则”形容为“数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现”。所谓"七二法则",就是一笔投资不拿回利息,利滚利,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时间为72除以该投资年均回报率的商数。例如你投资三十万元在一只每年平均报酬率12%的基金上,约需六年(七十二除以年报酬率,亦即以72除以12)本金就可以增值一倍,变成六十万元;如果基金的年均回报率为8%,则本金翻番需要9年时间。
试着和孩子算一算,现在有1万元,什么时候可以让1万元变成2万元呢?如果年均回报率是6,需要约12年......
财商启蒙,从和孩子玩“金钱”游戏开始
网络上有财商启蒙类的书,喜马拉雅app有《巴菲特儿童财商启蒙故事》、《儿童财商启蒙》等音频。
陪孩子摸一下真实的钱,玩各种游戏。过年期间,银行有很多新的小面额纸币,有兴趣的可以去银行兑换一下。譬如,在家里玩买卖的游戏,玩钱的排列组合等。
还可以玩大富翁等游戏,好玩又能学到资本游戏规则。
怎么处理压岁钱?
艾德华·罗伯特·布尔沃说:“管理金钱,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自己。”金钱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当孩子渐渐有了金钱概念时,和孩子探讨管理自己的压岁钱,引导孩子正确的理财观,慢慢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压岁钱。
也许,你正在培养一个潜在的富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