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帆齐微课一百贝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
绽放在西部沙洼洼的一株红柳花:品《最后一个穷人》(一)

绽放在西部沙洼洼的一株红柳花:品《最后一个穷人》(一)

作者: 方海敏 | 来源:发表于2021-02-02 23:18 被阅读0次

《最后一个穷人》是当代青年作家,甘肃玉门人王新军之作。第一次这么认真的读同是老乡的作品,有几分说不出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不过,虽说是玉门人,但却不认识他,不免有几分遗憾。因为,他现在已在省作协工作。

王新军是当代青年作家,曾游牧数载,后任乡文化专干多年。上海首届作家硕士研究生毕业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文化专干》、《农民》、《大草滩》、《人生八卦》、《坏爸爸》、《八个家》等长中短篇小说百余部(篇)作品。曾获第六届上海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第一届,第二届黄河文学奖,中短篇小说一二等奖,第四届,第五届敦煌文学奖项。他以自己扎根西北农村的朴实而温情的写作风格,被评论界誉为“第三代西北小说家“”群体的代表作家。

最初,知道王新军老师的这部小说,还是每天聆听玉门朗协朱建青老师有声朗读《最后一个穷人》,我还真不知道咱们玉门作家有这么好的一部小说。

每晚九点听着朱建青老师浑厚的声音,一步步感知沙洼洼从土地改革——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的变化。十多天听完后,总感觉得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对细节的详知还渴望再现。

在主持了第一期玉门本土作家、中国诗人万小雪的作品《西域记》后,知道了第二期玉门本土文学读书会的共同书目是王新军的名作《最后一个穷人》,所以就托人从图书馆借了这一本书。

当我打开书,看着一个一个铅字,耳朵再听着玉门朗协朱老师那独特的声音时,感觉面对纸质书,听着有声朗读,这种立体阅读的感觉,比单一的一目十行和单一的听读更能享受文字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

我一口气听读完三章,感觉本书的语言非常具有乡土气息,比如刚开始他写到:

那是刚刚入冬不久的一个无风的早晨,太阳像一张苏黄的玉米面饼子挂在天上,散发着又黄又硬的光芒。村街上鸡鸣一落,就开始呵呵嘛嘛地响起了人声音,纷纷扬扬了一阵子,便尘土一样塌下去了。清静涌来的时候,倒叫人猛乍乍的不好受。

这一段话,把农村冬天清晨的冷清和热闹无声地展现出来,写的很有画面感和乡村特色。读着那些文字,仿佛我就站在沙洼洼的某一个角落,遥看乡村的鸡鸣马嘶、人声鼎沸的清晨。

作品第一章写了马善仁,让儿子马三多分来一头牛、一只羊、一辆小毛驴车、五亩地和30捆青草。这些数字写出来就是感受到了上世纪的是80年代,农村大包干的情景。

这个情景我记忆里有点印象,大概就是八二年左右,那时我大概有六七岁,知道一点包产到户的事情。

这几章的内容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了马善仁的父亲——老私书,为躲避迫害藏在房后的地窖里,三个月没出来,全身长满了绿苔藓。预言他们家第三代要出一个文人。所以马善仁就一直让儿子读书,可儿子马三多对读书一点不感兴趣了,马上十八岁了还上不上三年级,最后还是老子校长婉转劝说下,马三多才回家种地。于是,有了小说开头包产到户的镜头。
(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绽放在西部沙洼洼的一株红柳花:品《最后一个穷人》(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wu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