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梦种在时光里

作者: 高原plakeaulake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8:41 被阅读313次

    肃南县教体局教研室        王延军

              暮春四月未,应是草长莺飞,百花吐艳时。可祁连山却下了一场雪,气温骤降,让人感到阵阵寒意。4月23日来到祁连山深处的大泉沟小学督导。站在校园里远眺雪峰近在咫尺,草色遥看近却无,依然枯黄,春雪融化后地面湿漉漉,山坡上残雪依存,寂静的山沟里很少见到人影,农家少闲月,暮春人倍忙,“春种一颗栗,秋收万粒籽”。

        互联网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的课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根线改变着山里的老师,更改变着山里的孩子,让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村小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走在沪江互加项目的前台。去年的四月我来调研刚刚起步的沪江互加网络公益课堂资源使用情况,老师研究的是如何用课程资源的问题。在四年级教室听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一首古诗的回放课,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一年过去了,今天又来到大泉沟小学,走进课堂想看看实际用的效果,百闻不如一见。这一年尚老师己成为美丽乡村网上“红人”,受到众多老师的点赞和媒体宣传。五年级教室还是那四个孩子,语文老师仍是尚老师,一年后的变化,却让我感触颇多。这是一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语文课。教师隐退于幕后,把学生置于聚光灯下,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混学习方式。首先利用cctalk公益网络资源——彩虹花晨读资源回放,正板书上诗词内容是学生写的,副板上两幅粉笔牡丹简笔面是学生画的,诗歌与绘画,欣赏与实践相统整。晨读课视频中的主讲人时朝莉老师从让学生欣赏古诗词《赏牡丹》入手,诗情画意中认识作者,欣赏色彩艳丽,雍容华贵的各色牡丹,在了解洛阳牡丹悠久历史同时,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以读促赏,以读悟情,体现彩虹花晨读课画中诗,诗中画,注重诵读等特点。第二部分学习教材中的古诗《悯农》,这时一位叫王玉娇的小同学登上了讲台,当起了“小先生”,她讲的有板有眼,成熟老练的神态,丝毫看不出山里孩子的羞涩与胆怯,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还有点调皮。她一面操作着多媒体,一面按照自已设计的教案讲解,提问,组织朗读。从破题到作者介绍,从创作的背景,再到朗读、释意、提问,总结,每个环节设计如同老师日常的教学流程一般,或受彩虹花晨读课设计的影响,我想模仿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学会了,才能会学,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尤其是”小先生”提出:皇帝为什么要给李绅升官?这一问题,富有启发性,三个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真实”“同情心”,“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切准《悯农》这首诗的主题,加深对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认识。这时尚老师强调了这首诗的思想性。最后尚老师布置作业也很巧妙,让王玉娇同学写一写教后反思。同时准备下一篇课文的的讲课卡,并用抽签的方式确定谁来当“小老师”,我心存疑虑,起身拿起学生备课卡,再看看桌子上摆着其它课文的备课卡,相信这不是一时之兴。下课后和尚老师交流,想知道学生丰富的备课资源从何而来,一是教材全解,二是网上查找。当然一节课,也不是完美天暇的,回放课,视频中主讲老师把知识直白的告诉了学生,缺乏思考的余地。虽采用多种朗诵的方式,但没有给助教老师留下组识学生的时间,学生跟不上朗读的节奏。小老师的评价单一,仅用“很好”一词。孩子们基本局限于备课卡,无法有更多的课堂生成,作为尚老师又成了小老师的助教,如何更好发挥点拔,引导的作用还需在实践中摸索,长期的乡村教学的环境,教师形成的随意性也还存在。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生胆子大了,抢着在网络了表现自已。正如袁枚的《苔花》一诗所描绘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大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动,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不急着为了赶考”。孩子是未来,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能力和自信才是他们未来生活的支撑点。

        不完美才是真实的,生长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只要种下梦的种子,在时光里,终会生长。这里生活的环境是艰苦的,但坚守是一种品质,守望在课改的实践中,就会走出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梦种在时光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zd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