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说: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迷恋一个人到极致的时候,男人对女人会说:
你是我的女神。
女人对男人则会说:
你是我的主宰。
假若你被迷恋,你是否愿意做女神?或者是你愿意做别人的主宰?
平心而论,很多人的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因为被人迷恋,满足了我们人类自恋的需要,容易让我们产生飘飘然的感觉。
但是,有智慧的人,不愿意被奉为神。
不管对方如何迷恋自己,如何将自己置于高处,他仍然知道,自己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具体的人。
并且,这样的人还知道,迷恋者迷恋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迷恋者内心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一个幻象。
其实哪有人愿意做另一个人的幻象。只是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发现自己被迷恋时就沾沾自喜,从而乐于被迷恋,甚至制造幻象,让对方迷恋。
拒绝做另一个人痴爱的幻象,或许是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痴爱的原因。
胡适也说过: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目中爱、自由和美的完美女神,他因而痴迷。
也可以说,徐志摩勾勒出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并把它套在林徽因的身上,然后去爱。
徐志摩只是爱他套在林徽因身上的那个完美女性的幻象,而不是真实的林徽因。
不仅被奉为女神,而且得到如徐志摩这般的男子的钟情和无比温柔的爱,不好吗?
林徽因的答案是,她不想当女神,只想做自己。
她说:
据实说,我也不会为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
因为,痴迷一旦发生,迷恋者看到的,只是自己投射到被迷恋者身上的幻象,而看不到被迷恋者真实的存在。
02
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认为,关系分两种:
我与它,我与你。
当我们将一个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时,无论这个目标看起来如何崇高伟大,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里面,“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它”是“我”为了实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客体。
或者,我是主体,而对方则成了“他者”。
扪心自问,如果将陪伴我们一生的人,将你当作客体,将你当作他者,你愿意吗?
或许,很多人会愿意的。因为他们会这么想,只要和自己钟情的人生活在一起,就足够了。
但是,那些有人生智慧的人,会拒绝这样的亲密关系。
所以,最终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甚至,都谈不上选择梁思成,或许林徽因的心中,都未曾因为徐志摩的痴恋而动摇过对梁思成的爱。
林徽因寻找的是一个可以相守一生的人,结伴而行。
实际上,这恰恰是最难的一点。
结伴而行的人,必定要让你感觉默契,他必须懂你,你也必须懂他,你们两个都愿意相互陪伴,能够相互安慰彼此的脆弱。
生命中偶然的因素太多,我们柔弱的心灵很容易受伤,很容易破碎,这个时候,一个优秀的异性未必愿意也未必能安慰你的痛苦,而那个懂你的伴侣,却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这正是说明理解太难。
但是,迷恋很容易发生,激情式的爱情似乎无处不在。
哪一个更难?
明显是理解更难,是找一个能安慰自己痛苦的结伴而行的伴侣更难。
相比之下,迷恋倒容易产生,优秀的异性也很容易碰到。
03
为什么会发生迷恋?
回答迷恋这个外在的关系,就要回到我们内心的一个关系上,即我们的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的关系。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关于现实异性的信息。
现实异性,主要来自于我们的异性父母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
理想异性,则源自缺失和幻想。
所谓缺失,就是说,假如生活中那个重要的异性——异性父母或其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让我们不满,那我们势必会勾勒出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
所谓幻想,即我们在心目中勾勒出这个理想异性的模型时所用的方式。
缺失,不是指现实父母的缺点,而是指,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缺憾。
如果现实中异性父母,给了孩子健康的抚育,既给了孩子充足的爱,又懂得给孩子自由的空间,那么,这个孩子就没必要花太多力气在自己心中勾勒那个虚拟的理想异性父母的模型。
相反,如果异性父母的一些抚养方式严重阻碍了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会花大量的力气来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异性父母的模型来,并会经常想,假如我有一个那样的异性父母该多好啊!
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
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现实的异性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他内心中的理想异性对他而言就尤其重要,而且这个理想异性,与他的异性父母的差异也非常大。
这种差异,就是迷恋的根源。
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父母的差异越大,就越容易沉溺于迷恋中。
比如,一个男孩,在小时候他的妈妈对他的爱有巨大缺失,那么这个男孩在心中就会勾勒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勾勒出这个理想的妈妈后,他就会好受多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理想妈妈的假想会一直伴随着他,会幻化为他对理想女性的渴求。
一旦遇到符合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女子,他的迷恋就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问题在于,
他迷恋的,仍然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他是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模式,投射到那个女子的身上,他迷恋的只是那个女子身上的幻象。
并且,他看到的,也就只有那个被他严重理想化的幻象,而看不到他的迷恋对象的真实存在。
或许,这就是徐志摩痴恋林徽因的深层原因。
04
迷恋源自对异性的理想化,那么,所迷恋的对象,势必符合迷恋者的理想异性的形象。
不过,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产生最强烈的迷恋。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强到不可思议的情感,一般总是因为那个人强烈地牵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关系,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不管我们现实的父母现在令我们多么不满或失望,我们都势必曾对他们产生过最强烈的爱。
这种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糅合着我们所有的原初的爱的体验。
一个人,只有能牵动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体验的时候,才有可能唤醒我们最强烈的情感。
这,或许是强烈的迷恋产生的根本原因。
太多的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对理想异性的幻想,一旦遇到符合幻想条件的异性,迷恋就被激发出来了。
再遇到同时符合理想异性和现实父母的一些特征的异性,就很容易陷入不可救药的痴恋。
只是,迷恋者很容易受到挫折,因为被迷恋者即便一开始被感动,投入到迷恋者的陷阱,但他们迟早会发现,迷恋者对真实的自己并不感兴趣,他们爱的,只是他们投射到自己身上的幻影。
没有人喜欢做别人的幻影,于是,被迷恋者很容易转身而去,不管迷恋者看起来多么优秀,都会决然地离开了。
因为,和狂热的迷恋者在一起,被迷恋者只会感觉到孤独。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