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题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34259/054acc2f51d60f89.png)
子夏,原名卜商,字子夏。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后世尊称为“卜子”或“卜子夏”。
他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被誉为传经之鼻祖。他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晚年时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如魏文侯,李悝,吴起等。
子夏,在学习上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所以与孔子有诸多辩论,也多有自己的见解,说他是儒家,其实也兼具法家的个性。
在这篇问孝中,孔子也正是基于子夏的变通给出的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34259/d8f949360e15c159.png)
孔子说,最难是脸色!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有事的时候,年轻人抢着干,不让老人操劳。有酒食,先为长者陈设奉上,让长者先吃。难道这就算孝了吗?
我想孔子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与他与子夏之间的辩论也会有一定的关系。试想,一个凡事都想刨根问底,总想立起自己观点的人,在与老师的交锋当中也很难始终保持微笑,偶尔难免会面红耳赤一次,这对于“克己复礼”的孔子来说,无疑是扎心的,令他印象深刻的。
从子夏来说,身为学生,一定能做到生活上尽心尽力侍奉老师,但是遇到学术问题时,又难免争个谁对谁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34259/005ea0798d8bc9ba.png)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想起父母对我们的好,我们肯定愿意倾囊而出回报父母恩情,但是遇到一些情况时,我们也难免流露出难看一点的脸色。
比如一个问题,你提醒他们注意,一次记不住,两次记不住,再说个八次十次的,我们的声音就难免高。
比如告诉他们要舍得吃,不要太节省。可是我们每次去他们还是剩饭剩菜,有一顿就凑合一顿,给他们多少钱都攒着,我们难免生气,把剩饭剩菜统统倒掉。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出于关心出于爱,但是因为声音大了,因为脾气急了,父母就伤心了,我们走后就可能偷偷哭了。
所以说既然是爱,为什么不能愉快地给予,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愉快地接受呢!与父母相处,永远别抱着改变的目的,而是带上共情的心境。
父母有父母的理念,很难改变,求同存异就好。如果他们老了,记忆力会老,行动会老,请允许他们慢下来。
父母错了别怪罪,微笑着说。父母慢了别着急,微笑着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34259/a10e681bbe43c709.png)
文字:爱吾爱
图片:爱吾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