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上发条的想想,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Two Sisters (On the Terrace) - Pierre-Auguste Renoir说实话,一开始注册公众号我可是立志做一个平平无奇的沙雕小天才的,可是我的推文好多讲的都是沉重话题。我也很无奈,也许我本身就是一个悲观中掺杂着乐观的人,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也不打算改变。
原生家庭这个词现在好像活成了贬义词,一旦提起就是各种负面印象,阴暗、不堪,实际上这个词在心理学上我想并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真正造成现在这种结果的,是那些父母。
如果你关注了我的公众号你就会发现我的自我介绍里有这样的字眼,“矛盾”、“纠结”、“反复横跳”,直至最近我才明白过来这或许和我的原生家庭有一定关系。
我所说的这类父母,端着父母的架子,自大自负,你错了我可以训你,但我错了,开玩笑,我怎么会错?我生你养你,对你就是莫大的恩情,是等你回报的。
所以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父母的道歉方式,“吃饭了”!
上一秒和你剑拔弩张,下一秒和颜悦色。我不敢说别的孩子如何,至少从小我就已经感觉到这种分裂了。“爸爸妈妈有时好,有时坏。”年幼的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他们觉得养育一个孩子,吃饱穿暖就好了,这就是恩情了。不是啊,孩子需要的是平等无条件的爱啊。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于那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来说就是恩情,就不错了。其实不是,家庭富裕与否与爱是否存在并不矛盾。可他们不懂。可能我说的不是很细致,感兴趣可以看看最近大热的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是没关系》的3、4集,体会或许深一点。
有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整天小零食不离手,偏爱甜食,身边人无法理解,一问才知道小时候家里穷不会在零食上花钱,想吃却吃不到,成年了有能力了就没法抗拒这些,但很满足。无意批评,只是说明现象。
你得到的爱不是无条件的,是要用好成绩换来的,最终演变成讨好型人格。你好不容易取得成就却被说别人家的孩子有更大的成就,备受打击变得自卑。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一切,都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方方面面。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比你想象中大得多。
家庭幸福的孩子或许很难理解那些家庭不幸福的孩子的难过。豆瓣曾经有个很火的小组,“父母皆祸害”,我不是那个小组的成员却听说过一些,里面都是一些家庭不幸福的孩子的心声,的确有人控诉,也有治愈。可它在几年前就被雪藏了,外面的人搜索不到,里面的人还是可以发言,可这意义何在呢?
知乎上也有人提问如何看待,很出乎意料的有人在指责这些小组成员,可如果人仅仅以自己的经历来揣测所有人,观点是不是太片面了。如果未曾体会了解就说是不懂感恩的白眼狼是不是太恶意了。何不食肉糜还挺多,道德绑架也不少。
我想对那些受过伤害的孩子说,你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疗愈自己,无论你是否来自幸福家庭,你都会幸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总是对于解决问题无从下手,至少现在我的观点是不寄希望于改变那些自以为是的父母,改变人的思想太难了,更别说越上年纪越固执。他们有老去的一天,会有越来越多合格的父母。
我带着微弱的希望认为,这个世界是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