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自从上世纪从西方传到国内之后,经过了一个王朝似的轮回:从开始引进国外著名剧本,慢慢的国内也有一些人进行话剧创作,大家比较熟知的是曹禺先生的《雷雨》。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话剧发展期并不长。然而在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许多大师,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国的话剧也进入了繁荣期。这期间这些大师的主题都和抗日有关,比如老舍先生的《张自忠》,曹禺先生的《全民总动员》,郭沫若先生的《屈原》田汉先生的《岳飞》等等。丰富的剧本促进了国内的话剧演出,很多团队在各地演出抗日剧,这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高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中国的话剧进入了第二个高潮。这期间的主题主要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表现新时期的美好,其中老舍先生的成就最高,他的《茶馆》和《龙须沟》不仅表示他的话剧创作达到了顶峰,也代表着中国的话剧事业到达了顶峰。之后,中国的话剧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了,很少出现真正优秀的作品。和西方持续百年的话剧繁荣相比,中国的话剧的确显得有点寒酸。在低谷期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话剧传到到中国之后时间的一半,而且现在还没有看到回转的迹象。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为何我们的话剧一直跳不出这个低谷?这跟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有关。上个世纪中国正处于急剧变化和过渡期,社会不稳定,国家处于危险境地,剧作家们有丰富太多的题材和鲜明的人物可写。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每个时代都各有特色,人事也是天差地别,所以这个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它的确是一个因素。其次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过去完全不同,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人们很难从这些足迹了找到可以让自己感动的事物。再说,如果已现代背景写剧本,总是有一种感觉,这样的剧本有些轻浮,不厚重。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但是每次想已现代场景构建故事时,内心总是找不到足够的满足去促使自己继续下去。这就有了一个另一个问题,剧作家可以根据很久以前的背景来写剧本嘛!想法是好,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那个时候的生活,虽然我们可以从书籍了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然后在自己的大脑里构造一个社会。但毕竟是想象出来的,可以肯定它很脆弱,任何的延想都可能让这个想象的社会崩溃,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许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可以不写现实主义的剧本,可以用想象编织理想的情景,但是我们的传统就很注重实际,那些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东西不是很能够触动我们。当然,还可以虚化场景,只是这样的戏不一定能够把握好戏剧性的度。中国的话剧出路到底在那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话剧会再次赢来春天。就像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样,话剧在中国也会再次焕发生机。我始终相信,世界有的,中国都会有,而且是做好的。前辈已经证明了这个命题是真的,剩下的,就要靠我们的剧作家来实现这个真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