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说

作者: 徐小晫 | 来源:发表于2019-07-13 08:05 被阅读27次
    写作之说

    写作,从来都没有什么规律可寻,但却从来都需要认真对待而坚持。

    余华先生关于写作曾说过,内心的东西,外部的欲望,成为写作的一个单元。内心的东西,就是书上的东西,所有写作所必须要呈现的东西。这和外表的东西,恰恰相反,不要去欲盖弥彰,更需要保持一种风度。它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文字,只属于自己的心和广大阅读者。

    写作,最初的写作,就是写作文,规范的题目之下,去展开自己情感的表达。记得有一年我的小学作文,一般情况下用长满了苹果的树来描写苹果新鲜出炉,这样表达更直观一点。但当时我用了一个缀满了苹果的苹果树。老师,特别表扬了我。缀即使形容词也是动词,这样的描写,可以增强画面感和想象力。

    从这一点上,我算对写作是有一些天赋也罢,还是想象力也算。这类自圆其说,其实是在给自己铺垫。典型的属于自我陶醉型范畴。

    的确我写作的开始,就是从自我陶醉开始。从大学时期朦胧般的爱情开始,习惯用记日记的方式,去忠于自己的方式,去征服另外一种模式,结果屡屡失败而告终。自我陶醉最大的问题,就是完完全全沉醉在自己的海洋里,要知道海洋的末端,是土地。土地需要人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去开垦。而自我陶醉最大的优点就是让自己在虚无缥缈的文字世界里,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多年以后,重拾这道武器:笔。无不由衷感慨这把武器,最先武装的还是自己,也最先打动的还是自己。自我陶醉般的怯怯私语,却又大言不惭的告诉朋友们。其实内心的东西,自己的东西,也许属于大家的,也许只属于自己。这也是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的缘由吧。让一个人有自我陶醉的方法很多,好多都有毒,但最毒的莫属写作了。你看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是走了这条路径,这条可怕的路径,走到底我敬畏,但我并不认同。因为,自我陶醉,是虚无主义的影子,是精神方面的小洁癖,不利于个人成长,也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但写作的过程,必然是从自我陶醉的牢笼里,慢慢体悟,慢慢走出来。写作在我现在的理解范围内,自我陶醉必不可少,但它只是基础。写作的目的是告诉读者方向和思想。方向,就是路径,就是成长的轨迹。写作,可以帮助很多人确立成长轨迹,阅读良文更能促使一个人力量和智慧。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你看过得书,越过的山丘,统统转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乃思想。

    从阅读中汲取养分,从写作中体现精神。这个过程,何其艰难,何其诱惑,又何其有滋有味。从某个程度上说,写作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这里有一个虽然肉眼看不到的广阔世界,但当你走进它时,仿佛儿时的多种生活经历,都会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脑海之中,于跃然之笔下。这种美妙的感受,有人说来自灵感,也有人说勤奋必然。每一种说法,似乎都有他的道理。从一个争执不休的人到一个静默状态下保持姿态的人,这个过程,本身就塑造了我新的人格和新的特征。

    人是变化这的,同样写作的风格也会有些变化。变化来自于体恤自身以及了解生活。这两点,都是必然需要经过的或者说要认真面对的。从写作中,可以告诉自己生活原来远远不止他们说的那种,那样,又从写作中分离出来,走进生活。原来他们,是如此高度吻合,又如此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样一样的。

    可喜可贺之处,在于,在每个节点,都会从书和生活中,催生更高一级的人生志向以及奋斗目标。这难道不属于一次小小的窃喜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每个人的体会各自不同。这里柳永用了暗喻,拿对伊人的念念不忘作总结,引出必有回响般的从容而自信。这股精神,来自哪?来自外在的变化,更来自内在的改变。这里作者用憔悴,已经不是现代意义憔悴本省,而代表痴心不改及不忘初心。

    伟大的文字,代表伟大的心灵。只有心灵上的一步步永攀高峰,才会有不朽的思想。

    长安城下,多年未见的景象,我又看到不少,而这一次看到的景象是十年前,甚至更长时间从未相信的景象。莫须有,其实最拥有。当思想在高速旋转的时候,人才算是真正具有上进心的时候。

    在最好的时光,遇见最好的我们。共勉。

    写作之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之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fp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