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孩子去华东理工大学的途中,她开着车,我坐在副驾驶,气氛很轻松。言谈期间,方知她于2016年选择去美国留学的艰难与不易。据她讲,在大学当老师、教授,压力不小,竞争也当激烈。为了取得博士学位,她绝然决定去美国留学一年。对大多数人而言,年过中年,语言关就足以击垮信心。更何况母亲跟她生活在一起,需要照顾,孩子正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离不开亲情和母爱。其丈夫呢,也因此而选择了一种消极的方式,出于礼貌和胆怯,没敢过问(貌似离婚,但不是我所期望的)。
在美国留学一年,母亲寄托于人,孩子娇惯任性,租赁住在校外,丈夫离他而去,她咬牙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求学时光。她走路带着风,却没有人看得到她膝盖上还有未消的淤青;她脸上带着笑,却没有人知道她转过身后的无声落泪;她脸上云淡风清,却没有人知道她的牙要得有多紧。这就是现实,所有风光的背后,必定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这个世间,没有人会不劳而获,也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
她还提到,每天晚上10:00~12:00,这两个小时,是她的专属时间,雷打不动,用于翻译外国专著和学术著作。我开玩笑说,你手下学生那么多,可以抓差呀,既是对学生的锻炼,也给你能减轻重负。她说,现在的年轻人很浮躁,对学问的钻研达不到那种境界,而且学术专有名词的翻译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原意。我深以为然。没有自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阅历浅薄,就无法企及专业的深度。儿子年龄尚小,不知道他能否听懂?又能听进去多少?
相隔两个月的时间后,曾在大学同学刘燕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华东理工大学“公共服务与城市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4日召开的消息,她作为她们学院副教授参加,并带了演讲课题《奥巴马医保政策困局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获悉消息后,又惊且喜。惊的是,作为女人,她已足够荣耀,头顶副教授的光环,系副主任的头衔,有美国留学的阅历,研究的是美国总统的待民政策。喜的是,她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以她为荣,以她为骄傲。同时,也默默祝福、祈祷我的美女同学,事业有成,心随人愿。
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痛苦心酸的历史。因我们两地相隔,平时又各忙自己琐事,交流甚少。因此,对她个人近况了解也不多。但因缘巧合,有了更多了解她的机会。2017年,注定是让我们一家终身难忘的年份。儿子考入了华东理工大学,也就是同学刘燕所在大学。我们家三口的住宿、同学相聚、宴请老师、孩子报到等,占去了她很多时间,并花了不少心血。我从内心里感激不尽,却很少言谢,很有大恩不言谢的豪情。说句心里话,与刘燕同学交往,性格中有男人气概。告知一事,即可去做,不讲客观,不问因果,就这么豪爽。
对于她,我充满了怜惜之情,但更多的是敬佩之情。敬佩她对待事业的恒心,对待生命的忠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她最好的写照。默默祈祷,行走半生,依旧怀有一颗少女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