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谦让

作者: 爱米丽 | 来源:发表于2024-03-20 22:15 被阅读0次

本文属于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作者,抄袭必究。

孔融让梨的故事出自于《世说新语笺疏》,在《三字经》也有这样的描述: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自幼聪慧,因家学渊源,能诗善文,是“建安七子”之一。

梁实秋的散文《话说谦让》中也讲到了有关孔融让梨的话题,作者在年少时读到这个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并且自愧不如。一只梨子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可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童来说不亚于公务员心理盘算简、万、委。之所以能够做到谦让,有人猜测也许是孔融那几天肚皮不好,怕吃生冷。的确,在利益面前,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最早出现于先秦的《六韬引谚》,后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之《货殖列传》中出现并一直流传下来。

梁实秋的散文《话说谦让》一文中开篇就提到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个这样的实例却并不容易。作者又谈到自己在参加宴会的时候,最容易看到谦让这件事情,一群客人挤在客厅,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主位。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谦让,最主要的原因是诸如此类的谦让不会触碰到自己的实际利益。

让座之风如此盛行,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让来让去,总会有自己一个位子,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二是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享受同等利益。接下来作者论述到如果只有十二个座位,却来了十四个人,那么便没有所谓让座之说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谁能坐在首位,谁就会得到某种利益,那么,让座之人也会大幅减少。最后作者总结出只要于己有利或是无损,就可以谦让一下,但当于己无利或是有损,则决不谦让。

谦让作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就像是天主教会选择主教,总要举行一个仪式,就职的主教总要谦逊一番,一句“我不要当主教!”重复三次,然后终于勉为其难地宣布就职。这种谦逊多少带着虚伪,内心原本渴望得不得了,却偏要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谦让并非发自内心,只不过就是一种仪式。但这种仪式举行久了,就会在人们心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人们在争名夺利奋不顾身之际,就要举行谦逊的仪式,由于人类的文明史还比较短,在利益面前,人们总会暴露出自己最原始的狰狞嘴脸。

人性中存在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丑陋的一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人性中最原始的本能往往会暴露无遗,自私、贪婪、虚伪、恶毒,仇恨,这些丑恶人性的字眼就会层出不穷。

梁实秋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文字华美又不失质朴,字里行间洋溢着幽默与诙谐,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让读者领略作者真知灼见的同时,又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相关文章

  • 谦让原来如此美好

    谦让其实并不难,只要心里有别人。除了父母家人,没有人生来就要让着你。如果生活中,我们能主动谦让别人一次,相信别人心...

  • 谦让

    梁实秋先生说过,一般人的处世之道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

  • 谦让

    谦让不是软弱,强硬也不是霸王。因时而定,该强就强,该软就软。

  • 谦让

    有一对老夫妻,每次吵架丈夫总是让着妻子。妻子问“你为什么每次吵架老让着我,有时明明是我做错了” 。丈夫回答说:“因...

  • 谦让

    一味的谦让是loser的做法,别人不会同情你,反而会瞧不起你,因为你不果断,没有主见,强者实现共赢,只有弱者才会让别人赢

  • 谦让

    女儿从学校回来,对我说“妈,我给你推荐一书,你好好看看吧”。 什么书呀?我迫不及待地问?" “《哈佛家训》,她说"...

  • 谦让

    今天又看到一个好帖[强][强][强]充滿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据說,左宗棠很喜欢下围棋,其属僚皆非其对手。 有一...

  • 谦让

    新买了个泡脚桶,带自动烘干功能。 今天下午接完女儿回来之后收到快递送来的货,小姑娘说晚上她想先泡脚。 晚上儿子放学...

  • 谦让

    都说谦让是一种美德,梁实秋先生却在一文中说道: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 前几天小女周末作文要求写谦让的主题,我和她搜肠...

  • 谦让

    某日,我在儿童公园追随着杰杰,东奔西跑,上窜下跳的。后来,杰杰终于停在一踩单车的健身器材前,一个4岁大的小弟弟正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此谦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zx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