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
1
OFGRAIN
我没想到,自己一而再三的跟老板的理念发生背离。
我认为是根据求职者的心理需求针对性的找工作,这样效率更高,而且成功的频率更高,
老板却认为,要主动出击推荐工资待遇高的,不要总是顺应着他们。
刚开始我不放在心上,认为这件事情说说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后来发现争执的次数越来越多,这让我不仅再次怀疑这份工作的继续,更加害怕被老板不重视,甚至被开除。
我给一个40几岁的人介绍工作,发现她总是偏爱离家近,其他不考虑,更加不考虑倒班。
我找来找去,发现始终没有合适的,拜托老板去找。
老板二者不可兼得,找不到这样十全十美的,况且她那里是城里,根本没有离她家近的厂。
随即,批评我不要随便替别人做决定,更加不要替别人设置条件和条条框框,这样就更加减低求职者的入职。
我觉得委屈,认为自己完全是按照求职者的需求做的。
2
OFGRAIN
老板听了进去,重新按照这样的需求再去找,发现还是没有合适的。
可是,下午因为一个求职者,我们再次发生争执。
老板认为我完全可以给他推荐富士康,这个工厂待遇高而且返费多。
我推荐的那个工厂待遇低,返费也不怎么样,人家肯定不会上心的。
我解释,自己一开始推荐富士康,但是,人家马上拒绝,认为去过那个地方,不想再去了。
老板反驳,去过了就不能再去了吗?
去过了可以问对方,为什么不能再去,之前有哪里不满意的?
我听着言之有理,打算再试试。
发送过去的时候,老板阻拦了我,干脆利落的把返费抛在前面。
随即,解释说明工资的事情,他们都应该知道,就不用再说了。
但是,返费的高,还是可以跟他们说一下。
这样子看起来,更加直观的吸引他们。
说时迟那时快,果断修改起来,然后发送给求职者。
发送结束之后,还不忘记的教育我,不要事事顺应求职者。
他们要去什么样的地方,我们就带他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关键是在求职者没有任何具体方向性的情况之下,我们完全可以给他推荐待遇高的地方。
我再次辩解没有顺着他们,只是觉得按照需求去替他们找工作,这样更加方便快捷。
况且人对某方面的需求真的非常强烈的时候,别人的干预是没有用的。
那么你主动去帮助别人得偿所愿,甚至主动的帮别人达成需求,那么别人满意的程度就比较高,我们促成交易的可能性也就比较高。
突然间发现求职者回复富士康就不去了,这一瞬间我和老板面面相觑。
老板认为事已至此,就按照我的方法去做,看看效果。
3
OFGRAIN
我一时之间的心虚,担心害怕,认为这样一来我的压力更大。
因为,现在看来,老板是不在乎过程与方法的,但是,尤为注重结果和效率。
各种情绪的交集之处,忍不住跟同事交谈起来,同事认为我说的也是一种概率,不是绝对有效的。
但还是可以尽量试试。
还说起,自己曾经的朋友经历的就是招人的不顺利,然后被谈话。
我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发现自己倒是没有被谈话。
但是,业绩不好,工资自然而然的减少。
工资减少,压力自然而然会恢复到自己身上。
为了争取业绩,我还是选择将自己的方法和老板的方法结合在一起。
遇到了求职者想找犀浦的工作,,我筛选寻找之后,发现没有招的,果断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红光的。
求职者倒是没有拒绝,反而进一步提出自己的需求,想要找长白班的。
我找来找出,发现不得要领。
发现老板过来,便把问题抛给老板。
老板询问求职者的具体情况,我说了出来。
老板犹豫一会儿,然后选择找犀浦的长白班。
我犹豫了一会儿,询问真的有吗?
他找了一会儿,然后走到我的身边给我看,并且发送到群里。
离开的时候,不忘记的说,你不是要顺着求职者嘛。
我连忙解释,之前找不到犀浦的,最后才选择红光推荐给他。
他点了点头,然后毫不犹豫的离开了。
我没想到,他最后还是觉得我推荐的红光太远了,我只好给他推犀浦这个。
他一开始倒觉得不错,后来觉得报名麻烦,还觉得我们坑人,甚至骗他。
我循循善诱的解释,发现依旧没有效果,最后选择放弃他。
4
OFGRAIN
再次遇到一个求职者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认为要找安检。
我连忙给他去搜索,发现有两个选择,一股脑的发送给他。
发现他排斥抗拒之后,连忙给他推荐捷普安检。
认为这个包吃包住,可以日结,周结,月结,还是挺不错的。
突然间发现自己是主动的推荐给别人这份工作,并且展现这份工作的优势和长处。
对方毫不犹豫的接受,只是询问介绍费的事情,我还是去找老板。
发现老板主动给我解释,认为这种情况之下还是要保证自己的利益。
毕竟我们在自己有收入的情况之下,才能给他介绍费。
最后犹豫了一会儿,选择给求职者10元一天依次计算的介绍费。
只是,要在月底才能够结算。
我听得稀里糊涂的,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够完整的说清。
最后,还是选择简明扼要的说10元一天的计算方式。
还有至少做一个月的要求,如果做不满一个月的话,可能要扣除三天的工资。
对方回应,认为要跟朋友商量,如果朋友去的话,他才去。
我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选择给对方时间。
5
OFGRAIN
跟求职者从头到尾的交流,还有就是不同求职者的整个过程下来,我发现自己还是做不到硬塞给别人一个工作岗位,然后滔滔不绝的介绍这份工作岗位的好处和优势。
我只能够基于别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推荐岗位,然后举例说明这份岗位的优势和长处。
其实这样的方法,我发现除了基于我自己得心应手,还有就是借鉴一个小姐姐的做法。
她就是这样,对症下药,对应别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别人服务,全程还非常有耐心的为他人挑选
其他类型的喜好工作。
现在自己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的,只是还是发现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固定的。
如果遇到求职者没有方向,不知所云的情况下,还是要主动出击,主动为他们推荐大规模的大厂。
毕竟那些大厂相对正规,工资也比较高。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