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41篇
良知
今天来分析一下家排导师课里面这个良知,个人理解,不一定准确和正确,等待以后的自己再来剖析这篇文章的见解。
良知,以我平常的理解,是基于社会约定俗成的基本道德评判标准的知识,在一定的社会范畴内(如相同的文化社会圈层或相同的意识形态的社会阶层)具有普适性,是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的一个概念名词。
网上百科曰:
良知,就是天赋的道德观念。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而家排里面有一个模型:
罪恶感、负疚感——良知——无辜感、清白感
一开始一直不明白,咨询师和案主对于良知的评判标准如果有冲突,该怎么办?毕竟现在社会对于一些道德标准已经模糊化,每个人道德观不一定在同一个频道上。
透过刘老师(刘泽慧导师)的讲解,其实是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咨询师是无我的状态,不作价值和道德评判。如果有价值观冲突,那就是咨询师自身的问题,而不再是案主的问题。
我的理解,良知在这里更像是一个个人化的道德底线,事情都发生在这个底线之上,那么内在是清白感的,是平衡的;事情一旦触及底线及底线之下,内在就会产生负罪感,平衡也即被打破。
良知这条底线一旦被击穿,产生负罪感,内在就会纠结,重新平衡能被疗愈或者说被疗愈能重新再平衡。
胡言乱语一通,自感思路还不清晰,再深入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