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纯文科专业生,我的经济学知识少得可怜。如果仅凭书名来判断,这本书可能不会那么吸引我。关注此书最初是因为它的作者,我熟悉和欣赏的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
以前没事儿时我经常去逛FT中文网,无意间撞见她的专栏,从她的文字里读到了许多细节、思考和自己的影子,于是特地去查找她的资料。说实话,从那些文章的视野和格局来看,真猜不出是源自一位85后青年女作家之手。
看书名,我以为它是讲货币历程的,其内容也大体证实了我的第一印象;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不是。金瓶梅、威尼斯商人、窦娥冤、南宋贾似道公田法、明朝张居正、大英帝国崛起、牛顿的另一面;金银复本位、公信力、货币的本质……一面是新颖生动的故事,一面是冷冰冰的金融专业术语——看似冰火两重天,在作者的笔下却很轻松地融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在这个奔忙的社会,哪怕是看一本书,我们也会精挑细选,希望有趣、希望有料、还希望能作为饭桌上的谈资;或许我们想不到,一本写金融货币的书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有趣有料,又不落俗套。
我对于经济史的兴趣,源于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以前爱看历史类书籍,在遇到《激荡三十年》之后,惊异于,历史原来从侧面看更有趣。这本《白银帝国》,可以当作经济史看,但如果你愿意,当作历史的一个侧面看,会更有收获。从这个角度,它和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有了些许相似之处,都是历史宏大叙事的一个侧面,可偏偏就是这一点,最能使人着迷。
这本《白银帝国》最触动我的就是:在历史和时空转换的虚幻之中透露出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从货币那细微的空洞中渗出的。钱币——不论是铜钱、纸币还是白银——这个在普通历史叙述中几乎不会被关注的小小角色,却在人间烟火的使用中透出鲜活和真实。关注钱,品位人间烟火,历史也不再高冷地凝视着朝代更替,而是俯下身来让我们亲近的触摸。
例如: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在中学历史书上短短几行带过,在以政治史为主的历史课堂中,几乎不占地位。但仔细读来,发现它们也不简单。当时的政府也进行过有效调控,并非昏庸。几十上百年的历程,纷争、利益、权衡,智慧与愚蠢并行,但最终敌不过人性的贪婪和制度的滞后。历史的侧面,也是精彩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本书给人的感受颇似张宏杰先生的《给曾国藩算算账》——它透过曾国藩的经济用度情况描绘出一个更为真实的人;而不像其他众多曾国藩传记那样,一开始塑造的就是圣人。
对上一特点的这种大加赞誉,作者或许不会领情和接受,因为,这些触动我的并不一定就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这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本书确实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不能将之抹杀,然后沉浸在自己的触动之中洋洋得意。
此书虽然名叫《白银帝国》,但作者侧重的并不是帝国,“帝国”的有限疆界和概念只不过是白银的附着品罢了。正因如此,作者在这本书中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更为广阔的视野。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文明、帝国。
以货币或者说白银的演变为引线,勾勒出整个金融史甚至宏观历史的脉络。见微知著不易,把控大局更难。但尽管如此,它并非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用详实的数据和论证给我们带来这种新视角。
每个人都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即使是同读一本书,感触也会不尽相似。但,相同的阅读是种缘分,彼此的世界多了几分重合和连接的可能。读完此书,我又开始期待下一本了,抑或更为期待的是,能遇见那些同读一本书的人们。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新生echo ,上面已经有20篇原创文章,阅读量已超1500啦, 当然,也已经开通赞赏功能啦,欢迎打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