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参悟(十四)

作者: 大珊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05:57 被阅读6次


【经文】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浅释及参悟〕

无有恐怖:

恐怖即恐惧害怕,当一个人从不懂修行到正在修行,甚至一直到达圆满之前,都会有恐怖的境界产生。“无有恐怖”即表示没有恐怖这种状态。

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的意思是:是非颠倒、黑白颠倒、正反颠倒、善恶颠倒、上下颠倒等认错了方向位置,混乱了价值判断,打翻了常轨常道。

梦想和颠倒是同类性质,虚实颠倒,以虚为实,即是梦想。世间凡夫,明知世事无常,天下没有不死的人,没有不谢的花,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没落的王朝,总还是十分努力地贪恋执著,便是以幻为实,以梦为真。

为了少烦少恼,少一些不必要的困扰,虽然尚是凡夫,也当练习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自己的心念,经常在很清楚的情况下生活,不轻易地动情绪,把自我中心看淡一些,把近利及私利看轻一些。勿把缓急颠倒,勿把轻重颠倒,勿把公私颠倒,勿把先后颠倒,勿把亲疏颠倒,勿把远近颠倒。梦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把梦想当成理想,也不能因理想而疏忽了现实。如果老在幻想未来美景,忽略了当下具备的条件,便是颠倒梦想。

如何做到“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那就是前句经文所说的“心无挂碍”。

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相关文章

  • 《心经》参悟(十四)

    【经文】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浅释及参悟〕 无有恐怖: 恐怖即恐惧害怕,当一个人从不懂修行到正在...

  • 《心经》参悟(九)

    【经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昧、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

  • 《心经》参悟(十)

    【经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浅释及参悟〕 “无明”与“老死”:佛教把人的生命全过程分...

  • 《心经》参悟(十二)

    【经文】 无智亦无得。 〔浅释及参悟〕 智: “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能求的妙智。 得:“得”为所证的佛...

  • 《心经》参悟(二)

    【经文】 观自在菩萨…… [浅释及参悟] 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的梵文Avalokittesara,翻译成中文叫观世音...

  • 《心经》参悟(一)

    《心经》题解 《心经》的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大的意思,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 正如中国文章...

  • 《心经》参悟(三)

    【经文】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浅释及参悟〕 行深:“行”,修行; “行”有深有浅,由浅入深,“行”到“深”时才能...

  • 《心经》参悟(七)

    【经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浅释及参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与色是一体的,不...

  • 《心经》参悟(十一)

    【经文】 无苦、集、灭、道。 〔浅释及参悟〕 一、 什么是”四圣谛” 苦、集、灭、道,佛教称为”四圣谛”。 ”谛”...

  • 《心经》参悟(十三)

    【经文】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浅释及参悟〕 菩提萨埵:即菩萨。 ”菩提”是大彻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经》参悟(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ma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