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完一部电影后完全没有立场。朋友问好不好看,不知该说好看还是不好看,不知道怎么定义定位。
说不好看,可那么多公号热推已久,那么多影评说热泪盈眶,还拿了戛纳的金棕榈奖。要知道上一部在国内公映的金棕榈影片可是大名鼎鼎的《霸王别姬》。

可说它好看,一同观影的人不乏气质佳人和翩翩绅士,两个小时里大气不敢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还先后离场多人。我想,不少夸它好的人兴许也是为了附会金棕榈大奖而道听途说,反倒直说它乏味的可能才是实话实说。
不褒不贬,谈谈我两小时的“艰辛体会”。
看懂、好看、有价值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
看得懂和觉得好看首先是两个概念,对于金棕榈这种学院和文艺气息浓烈的奖项而言,欣赏门槛是要高于奥斯卡的。去年奥斯卡奖的两大赢家《三块广告牌》和《水形物语》在国内就遇到了不少尴尬,那么这部《小偷家族》可能这种尴尬就更甚。
电影是一面镜子,反馈的是观影者内心的内在需求。好电影很多,但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现实价值、历史价值各不相同,得看你什么心态什么诉求来看一部电影。《小偷家族》不难看懂,剧情毫不烧脑,想要反映和折射的东西也很直白,不需要我们挖空心思去猜。可是好不好看就得打个问号了。

一个拼凑而成的大家庭,除了其乐融融的相依为命是真的,其它一切都是假的,没有血缘关系是这个大家庭存在的法律硬伤。奶奶、爸爸、妈妈、小姨、小男孩,加上新加入的小妹妹由里(真名树里),这一切身份关系都只是掩人耳目的伪装,他们之间的最确切的纽带叫做共生关系。接下来挨个儿说这些人物在影片中的定位。
介绍下这尴尬的一家子
1.“爸爸和妈妈”
影片中的爸爸治是建筑工人,妈妈信代是洗衣工,都是靠劳动力挣钱养家的本分人,可之前他们的身份应该是一对盗贼,从妈妈和姐姐的对话里可知以前还做过援交女,底层的底层。妈妈杀过人,审判说是正当防卫,可谁知道呢?总之他两的过去并不干净。
2.“小姨与奶奶”
小姨亚纪在影片中的工作就是援交女,白天就是吃喝休息,晚上出去工作。可以通过剧情推测她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却并不幸福,所以和奶奶相依为命。平时最开心的就是陪着奶奶逛街聊天,偶尔调侃下“姐夫”,情绪始终很稳定,除了那次与哑巴客人间有感于同是弱者、同病相怜的相互拥抱。奶奶是全家唯一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如果没有猜错应该是那位他供奉着的所谓“爷爷”在外包养没有名份的情妇。她是这一大家的润滑剂和粘得牢,抛开感情也因为她那笔固定的收入。

3.“哥哥和妹妹”
小男孩祥太没法上学,一是因为隐藏身份,二是也没钱。所以家人骗他只有在家里没法上学的孩子才到学校去。他的日常便是在爸爸的掩护下默念着保护咒语四处盗窃。他的真实身份应该是爸爸和妈妈行窃时捡到甚至是偷到的孩子。妹妹由里是家里的新成员,本已入不敷出的家庭多了个小女孩,大家起初是想把她送回去的。可是到门口听到争吵打骂不得已把她带回家中领养。
影片的真正价值在何处?
这样一群人凑在一起,注定少不了故事,关于情感的故事许多文章讲的不少了,如果仅仅只是说这种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关系,说女主安藤樱的演技怎样出众,哭戏如何打动人,这样的工作别人做过我就不重复做了。我想说说故事里藏着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1.高福利社会的隐忧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尽管人口不少,但吃苦耐劳的国民素养加上二战后美国前沿“保障基地”的定位给予这个国家快速发展和超越的机会。科技领路、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也给这个国家的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带来了全新面貌。
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使这个国家在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得以执行高福利政策。可是高福利是要付出巨大成本代价的,随着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日本慢慢变得不堪重负。
我们看影片中的三个情节:
爸爸在工地上受伤了,家里人打趣说还不如死了呢,为什么?因为有一笔高额的赔偿抚慰金,还不用花钱医治。
妈妈被公司辞退,为什么?老板说了她和另一人是时薪最高的,对于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而言,升职加薪可不是好事,越容易被替代的工作,薪酬越高就意味着你离被辞退已经不远了,老板不是慈善家,他们也要生存,也得降低成本。
奶奶死了不能正常火化下葬。要知道在日本,虽然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很优渥,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熬到退休,所以日本许多老者临退休被辞退不得不二次就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养活自己。所以奶奶去世了,但一家子还需要她那笔定时打入的养老金,只得隐瞒死讯继续保有那笔固定收入。
2.“前科”者难自新

有“前科”者四处碰壁,这似乎不仅仅是日本,而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
犯罪有很多种,激情或是预谋,经济或是人身,恶性或是轻犯。但不论是哪一种犯罪,真正要做到教化都是极困难的,惩戒会让人怕却未必让人服。即便那些真正净化了心灵改过自新的犯人,他们进入社会后再次被接纳的过程也充满了坎坷不易。
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扮演的黑人囚犯瑞德么?他出狱后由于有安迪的一路护佑而成功过上了正常日子。可大家是否记得另一位犯人,监禁了50年的老布,他出狱后便上吊自杀了。为什么?因为重入社会太难了,脸上刺了字太难重新做人了。

学历低、年龄大、坐过牢,一个人打上了这样的记号太难翻身了。所以这家人一听说警察要盘问,马上吓得赶快搬家走人。因为对于“正常社会”而言,这家子太不干净了。
惯偷、杀人者、藏尸者、诱拐犯、援交女、养老金诈骗......似乎只有小姨这个援交女的身份反倒正常些。
所以妈妈信代一人担责时告诉爸爸“还是抓我吧,你没有前科”。我们看妈妈平时那么邋遢的一个人,穿上性感睡裙的那一刻还是颇有几分味道的,可是她有过前科,最好的归宿不过是做一个勤勉的洗衣工,就这样还要被工友威胁抢掉饭碗。
3.空壳家庭里的孩子

由里是在寒冷的冬夜里被爸爸和小哥哥用几块可乐饼“诱拐”的,可是这算什么诱拐呢?就像这家人说的,我们都没有索要赎金应该不算诱拐。
其实哪怕是不正当手段带回家中,不要赎金依然算是诱拐。可这家人真心想违法么?有哪个穷的掉渣的家庭还嫌自己麻烦不够多,执意要增加负担呢?
他们把孩子送到家门口时听到了家中的吵闹和打斗,这是他们临时改变决定的原因。小女孩由里寒夜里被关在门外再不被发现可能就会被冻死;走失多日连检方和舆论都开始介入了可父母依然没有报案;进入大家庭后被奶奶发现混身是伤、身形瘦小。
而影片的结尾处,小女孩与亲妈相处时诡异的光影与画风,最后一个人在起初被发现的楼道里依旧一个人自说自话。
再看小哥哥祥太,因为成长在这样的特殊家庭,他不能上学,偷盗时还要念咒语、比手势,好像可以神灵附体保他平安一般。
可这个祥太在最后被抓的那场戏里是怎么偷盗的大家有印象吧?投几个水果提着袋子就跑,还要故意弄出动静来示警,他告诉爸爸他是故意被抓的。
我在想,那个发现他和妹妹偷盗没有抓他反倒给他两根棒冰劝戒他别再偷盗的杂货店老爷爷,是引发他内在反省的第一根引线,也许他真的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孩子是最无辜可怜的,在当今这个社会,不负责任的家长和家庭比比皆是,有时人不如狗,自己的孩子生时随意,遇到婚变孩子就成了牺牲品;即便婚姻无恙,可是在外挣钱疏于陪伴的家庭依然无法给孩子应有的照看和管护。
小女孩由里这样长大,不就在一步步走上她临时家庭里小姨、哥哥、爸爸、妈妈们曾走过的路么?
4.倔强尴尬的年轻人

小姨亚纪是一名援交女。什么是援交,最早就是女学生们通过色情交易换取零花,或公开、或隐蔽,似乎每一位日本大叔都需要花季少女的陪伴来宣泄苦楚,也似乎每一位日本少女也都故作清纯以色换钱,这是日本最大的国情之一,却始终没有被法律禁止。
亚纪开心么?看起来还不错啊。和奶奶讨论可以从侧面就看到胸部的衣服怎么勾引人。问姐夫在这拥挤的小房间里怎么和姐姐那个?是不是感觉她没什么廉耻,就是个胸大无脑的漂亮姑娘而已。
可我们看她的眼神,傻么?恶么?颓废么?似乎都不沾。看起来欢乐无忧的小姨亚纪抱着不会说话的哑巴客人痛哭流涕。她很倔强可是她也很尴尬,倔强的强装快乐,尴尬的面对着丑陋的自己。
别否认,其实我们都很犯困

作为金棕榈奖得主,集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现实价值于一身的《小偷家族》契合了深重的国情、社情,没有撕心裂肺的娓娓道来,温暖色系掩映下的生活面貌,这都是讲故事的好态度,不得不说它是具备足够的学术奖分量的。
可是我也可以负责的说它的市场反响一定不可能太好。
一方面,小偷家族毕竟是特殊人群极端情况的杂糅,这样的状态离有钱买电影票的观众的心理预期和价值认知有些过远,甚至可以说存在着鸿沟。即便对那些生活境遇真凄惨的人而言,只可能对其中某些情绪感同身受,要想全盘吸收是存在困难的。
另一方面,与《霸王别姬》不同,《小偷家族》是同一时空里几代人的平行故事,而《霸王别姬》则是一群人随着历史演替发生的身灵动荡,两种叙事风格相比,后者在个体身上的笔墨更重,自然会有更好的代入感。
最后便是国情和文化差异。我们之前关注过为什么《深夜食堂》被我们模仿之后变成了尴尬的四不像,原因就在于日式料理和中国夜宵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深夜食堂》的故事发生在银座闹市,就不会有一期一会的质感。而我们国人的宵夜会是怎样的,自然应该到烧烤摊上去寻找。

这里再提《霸王别姬》,梨园下九流的低三下四、上世纪百年风云的历史交替、文化大革命变人为兽的不可思议,这些都是国人所熟悉的,所以文化共鸣自然就强烈。那么这部《小偷家族》也一样,他是映射着日本国情的,导演也并没有世界大同的那种野心,所以注定曲高和寡也在所难免。
沉淀了一整天,我给这部电影下的定义是:剧情好懂但深意难解析,赞誉堪担却真的不好看。
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看过的没必要是非不分就骂剧情平淡说它有名无实;没看过的真不必去浪费票钱,省得花了钱心里明明不爽还得附庸风雅假跟着鼓掌起敬。
网友评论
前几天正好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放弃吧,这些经典你看不懂,不丢人》,顿时灵台清明,对那些别人说不好看的书,立马丢掷一旁。我虽然不爱看电影,可也不知道为什么,读了你的文,我反而想去看看,可能是因为有爆米花吧,也可能是对日本电影一直的好感,所以单单就剧情这一块,想看。而且,看你这样一通介绍,有一种“这就很值得得奖啊”的感觉。
就我个人而言,我特别不希望日本文学和日本电影获得国际奖项,无他,害怕大和民族这种忧郁、苦闷、坚定、执着但又变态的极具民族性的情绪在更大范围内被感染和被宣扬,我觉得那很可怕。如果换成美式的带有爵士幽默的风格,似乎政治正确。
所以,不多谈,看后再谈。
大半夜,被雨声吵醒,出来吓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