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一则消息比较振奋人心,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意味着,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劳动课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习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
就烹饪这方面,1-2年级学生,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3到4年级的孩子要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5到6年级学会做2至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7到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至4道菜等。。。
农业生产劳动方面,要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水产养殖、盆栽花草等。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不少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学校安排有劳动课,织毛衣、学剪纸、扫操场、捡煤渣、做木工……这是过去的劳动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如今孩子们的劳动课会是怎样的呢?
最焦虑的莫过于现在的家长,或许家长本身就不会这些劳动课,家长又要的从头学。每天,先给孩子补习文化课,补完文化课再教劳动课,或者是和孩子一起学劳动课。家长们担心有原因的,怕在家里整得鸡犬不宁的,最好劳动课在学校里完成,在学校的实验室安排烹饪课操作,家里环境条件不具备,别在家里做饭,更别让孩子们干活,家长拍视频,大人们受不了。
学校里有文科、理科,现在渐渐有发展了新工科,也就是要动脑也要动手专业。希望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劳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动手能力也是技能教育训练主要内容,培养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制作工程的判断和掌控能力,双手的活动引发了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反向指导着双手的活动,这两者相互作用,联系非常紧密。
千百年前,范仲淹曾挥毫写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豪情壮志。的确,当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都能怀揣不因位卑而消沉,不因责小而松懈的精神时,这样的民族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是繁衍不息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应该是依靠劳动和创造,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劳动者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更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成就人生价值,书写无上荣光。
劳动不是创造财富唯一源泉, 财富不同于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劳动。而财富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自然属性。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多样的,除了劳动之外,至少还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
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梦想的天空。《挪威的森林》里面的一句话: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时代会看到每一个爱岗敬业的劳动者们,记住你们这样的认真过,这样为内心的中国梦而低调奋斗过。我们一定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光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