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国纵横读书古代文化
两汉三国时期,以人品来选拔官员,靠谱吗?

两汉三国时期,以人品来选拔官员,靠谱吗?

作者: 0f17d90b89e9 | 来源:发表于2017-05-25 21:38 被阅读686次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对官员“清议”的评价很高,他在《日知录》里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在他看来,对士人的清议,可以保持一个人品格的纯洁,净化社会风气,维持社会稳定。

    虽然曹丕建立魏国后,改为九品中正制,但是清议的功能仍在,人一旦得不到好评,就会终身麻烦,从而能避免科举制只重才能不重人品的弊端。

    (科举发榜)

    清议作为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两汉最为盛行。之前的春秋战国是贵族与士的时代,两晋是门阀贵族时代,再然后就是科举制了。

    两汉的清议大致有几种方式:

    一是议论朝政,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大嘴到处乱说,名满天下。司马炎的晋朝建立以后,士人就不敢再议论朝政了。

    二是品评人物,比如许邵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品评人物风神占了主流,特别是魏晋风度盛行时期,《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

    三是清谈。起于曹魏正始年间,盛行于两晋,与饮酒一起,成为魏晋风度的标签。

    在儒家看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质,就适合做官。那么怎么评价呢?依靠社会舆论。

    于是,社会上关于人的评价就很多,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强大的政治力量,促使想做官的人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品格,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都会得到提升。

    当时官员选拔主要靠征辟,关于品格、孝等方面的清议舆论,是最重要的指标,曹操、司马懿等人,都是靠征辟进入官场的。这种做法颇有些民主政治的味道,因为把官员的选拔权交给了人民群众。有人可能就不放心了:万一选上来的是个伪君子呢?他之前都是故意做给人看的怎么办?可是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虚伪地做善事,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老百姓还可以放心的是,社会清议不仅能让你当官,让你平步青云,还能让你从云端跌落下来。因为清议会跟随你一辈子,即便做上官了,也必须谨小慎微才行,以免影响声誉、遭人唾弃。

    不过这种制度逐渐就坚持不下来了,东汉出现宦官、外戚专权,清流士人遭打击,谁还在乎人品?曹操时期,因为军事、政治需要,“唯才是举”,只要有用就行,不管人品。到了曹丕时期,陈群觉得这些人渣败坏了官场风气,就创造了“九品中正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汉三国时期,以人品来选拔官员,靠谱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uo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