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这个词好比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告诉孩子他们还没有释放他们的潜力时,我们是在告诉他们,眼前的你,不仅不是你能够成为的人,也不是你“应该”成为的人。
想发掘孩子的潜能,就需要关注此时此地的他们内在的力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有一天可能“成为”什么人。
活在当下的能力,是不管“过去怎样”和“未来会怎样”,更无视“如果怎样”。
“做准备时我碰到了什么内心障碍?我该如何为没有尽力而承担责任呢?在此刻我能做什么来改变命运?”
自省可以让我们察觉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欲求,判断在何时应付诸行动将其实现。
社会认为“好”孩子就是那些有礼貌、懂得自我控制的孩子,是那些听话、好学,安静、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换句话说,好孩子的“好”,是以他们的行为有多么配合我们的生活来衡量的。
许多孩子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任性或者叛逆,只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力量强大到与我们的个性发生了冲突。
“为什么我的孩子需要这样保护自己?我可以怎样去帮助他?”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父母就能够重新解读重新定义孩子的行为,而不仅仅以警告来回应。
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接受自己与众不同,而这种“不同”并不代表一种局限,而是值得庆祝的恩赐。
亲子互动就像跳舞,一位领舞,另一位配合。领舞者不一定是跳得更好的那一位,只是在那个时刻需要担当领舞的角色。要跳好这支舞,需要两位舞者的合作。
当父母后退时,孩子才能开始向前靠近。父母越是给孩子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越多地认同孩子的感受,孩子越不需要通过危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有些“不听话”,是因为孩子头脑清晰、个性强大。他们有一股内在的动力促使着他们为自己发声,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无论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身为父母,好好问自己:“我该怎么改善家里的条件,来帮助孩子更加集中精力呢?”或者:“我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更多的平静,令我的孩子学会专注呢?”这些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我们开始关注:
● 我的孩子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
● 我的孩子有没有聆听他内心的声音?
● 我的孩子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且想办法去实现这些需求?
● 我的孩子是否敢于犯错,而且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
● 我的孩子是否可以不害羞、不害怕地说出真话?
● 我的孩子是否能不受我或其他人的干涉,去追求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把关注点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转移到提升真正的自我表达时,责骂和告诫便会消失。我们不再关注如何修正孩子的行为,而是能认识行为背后的感受,确信只要情感得到认识和表达,行为自会改善。
当我们真正放下“好”与“坏”的二元标准,我们才能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