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作者: 水木华晨 | 来源:发表于2020-08-12 08:09 被阅读0次

    原创 水木华晨  水木华晨 

    悟道:再有灵性的孩子,都对父母的精神虐,充满颤栗和无力感;当你以“爱”为名,去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时,孩子却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每次下班,

    我路过小区的一栋居民楼的楼下,

    我常会听到一个年经的妈妈在责骂她的孩子,

    什么学习不用功啊,不听话,

    什么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等等,

    反正全是负面的。

    我很想见见这对母子,看看她们长成啥样子。


    那天,我下班早了点,

    我看到一个廋条条的

    穿着考究的年轻妈妈,走在我前面,

    她一路走一路骂;

    她在骂谁呢?

    我放眼望去,她的前方20米远处有一个背着双肩包,

    大约7、8岁的小男孩,

    他在年轻妈妈的辱骂声中,

    默不作声、低着头向前走。

    我加快步子,

    问这位妈妈为啥老骂孩子?

    “哼,你知道个啥?” 妈妈停下脚步,朝我瞪圆了眼睛

    “他好吗?好在那里呢?

    就刚刚,他的老师还说他今天又在学校闯祸了,

    他不光打碎了一扇窗户的玻璃,

    还划伤了自己的手!”

    她涨红脸直喘气,不一会儿又尖声埋冤道:

    “哼哼,都是他老家的奶奶惯坏的,

    这孩子学习不行,

    搞歪门还有一套,

    要是我,恨不得一头撞死!”

    我知再也无法劝她,就失望地摇头,

    快步超过她俩,回到家中。


    后来我家人对我说,

    原来她住的房子小,孩子一直在老家乡下跟着奶奶过,

    现在刚离了婚,便将孩子接过来。

    也许她是刚离婚受了刺激吧,

    所以,满身都是戾气,

    成天就将无名火朝孩子身上发;

    “可那孩子是无辜的,干嘛要趟这个枪呢?!”我说,

    “也许她是为孩子好吧?!”家人说,

    空气一下子变得沉默了。

    难道都是为孩子好?真的吗?”

    于是我想起我的老乡凌

    他母亲是70年代村小学老师。

    母亲年轻时就有强烈的自卑感,

    主要是家庭出身不好,从小到大很少看到社会给她的笑脸;

    后来勉强找了一个根正苗红的农民结婚后,

    婆媳关系老是搞不好。

    这样,凌的母亲只要在外或在家受了气,

    就羞辱她的儿子凌;

    骂儿子是多么不如人家的孩子懂事、聪明、孝顺,

    什么站没有站样,坐没有坐样,

    一定不是自己生的,

    应该是从大桥底下捡回来的等等。

    有一天她还对凌说,

    要是一开始没有你,

    她与凌的爸早就离婚了,

    现在一切的不幸,都是你这个冤家带来的;


    对于凌来说,

    童年日子是黑暗的,没有一点色彩,

    终于有一天,凌10岁了,

    他被骂急了,就离家出走。

    家人花了5年多才找到了他,

    原来他被一个农妇收养,

    家里穷是穷一点,但日子过得还是心花怒放的。

    凌虽被找回,

    却一直与自己的母亲寡言少语,

    他的母亲逢人就说,

    “这能怪我吗?我管教他,还不都是在为他好啊?!”

    后来,凌考上大学步入社会,

    十几年来,他发现自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就是不自信,不管怎么努力,

    怎么有专业水平,

    人多了就急急巴巴说不出话来,

    自卑、自闭,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很粗暴,

    不是打就是骂,也口口声声跟他母亲一样,说是“为你好!”


    那天,凌的妻子强拉着凌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详细了解凌的童年后

    便对凌和他的妻子说: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

    必有一个问题父母,

    你这一切都是童年扭曲造成的;

    不过从现在起你就要开始治愈了,

    另外,你还要善待你们的孩子,

    给他阳光,给他自信,

    不要让他的未来,成为现在的你…..

    嗯,你也不瞧瞧,

    现在竞争这么大,当然是为他好喽!”

    我有一位从部队转业的朋友,

    谈起他的6岁男孩也这样对我说;

    他对外人温文尔雅,

    对自己的孩子却是说一不二,绝对的专制;

    他早晨6点就吹“集结哨”,

    催孩子上学或参加各种才艺培训,

    稍有不从或迟到就非打即骂,

    只要他认为孩子有错,

    立马就要修正,

    甚至连改正时间都没有,否则扫帚伺候;

    后来孩子长大了,

    上什么大学由他定,学什么专业由他选

    这不,孩子快到结婚年龄了,

    每谈一个女友因不符合他的标准,都被他否了一个;

    再后来儿子终于与一女孩逃婚,

    他就以过年不准儿子回家、断绝父子关系来要挟,

    外人劝他不要这样,他就顶了句“我都是为他好啊!”

    搞得人家很无语。


    那天,恰逢一位搞家庭教育的朋友季,

    我便咨询他,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的影响?

    季与我在一家咖啡馆谈了五个维度:


    不要用脾气管孩子;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他跟父母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有的父母不开心就不想让孩子开心,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思考和想法,

    总以为自己才是全能全知的,

    他们口无遮拦,恨铁不成钢,

    想什么时候发飙就发飙;

    有时还为这种行为贴上“我为你好”的标签,

    诸不知,他们每一句刻薄的语言,

    都包裹着极端的自私和自我,

    都会在孩子心理留下一道伤疤,

    对孩子的一生危害是极大的;

    有位智者说得好,

    用脾气管孩子

    等于在孩子的头上加了一个紧箍咒,

    就如同给孩子带上了终生痛苦的枷锁,

    背着一生的消极自卑;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经提醒大家,

    他认为儿童在12岁之前,

    粗暴的教育会让他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埋下阴影;

    为此,我们希望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

    要把对孩子的警告变成鼓励,

    要把对孩子的责备变成引导和恰当的点拨,

    要给孩子更多的试错机会,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不要用欲望控制管孩子;

    面对社会的浮躁、功利、攀比、升学压力等等,

    有的父母容易产生欲望焦虑,

    他们忽视孩子学业之外的需求,

    更不会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只是一味领着或赶着“孩子去打拼”;

    有的父母美其名曰“爱”,

    其实这是一种对孩子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对孩子的不信任;

    有位学者说,

    父母错误地以为所有的竞争都可以促进孩子的进步

    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即使暂时达成了目标,

    却对孩子的一生造成身心伤害;

    这种以自我欲望为中心,

    以病态比拼的奋斗为目标,

    让孩子从小就在各种排名和他人虚荣的眼神中长大,

    对孩子未来无疑是灾难!

    因为,这些孩子走到社会才发现,

    应试教育让他们腹中空空

    那些大比拼其结果是让他们能力和天性丧失,

    他们原来只不过是一个考试的机器,

    是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的乐趣,

    也剥夺了孩子应具备的生活的能力;

    更让他们一生充满无力感、焦虑感及心理失衡;

    所以,父母如果真正的爱孩子,

    就要适当的放手,即使有自己的想法,

    也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让孩子在成长的阶段去做自己的选择,

    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去发展自己独立的人格;


    不要用惩罚管孩子;

    惩罚包括羞辱和体惩

    有人说在大人世界没有对错的,只有利弊;

    有的父母认为越羞辱,孩子就会越争气;

    其实,这种以损害孩子人格为代价的家教,

    不仅导致孩子敏感、胆小、负罪感等性格缺陷,

    反而会影响孩子未来能力的发挥;

    曾听到有位母亲标榜自己说,

    儿子能考上重点大学都是我羞辱的结果;

    结果她后来才知儿子早已患上了抑郁症。

    另外,有的父母动不动喜欢体罚孩子,

    这种“家暴”给孩子留下灰色的记忆的阴影

    孩子长大后也会模仿其行为,

    成为一个粗暴的人;

    国外有项权威调查表明,

    高达46.7%的反社会行为,

    都与童年时被体罚或被虐待的撕裂的记忆有关;

    有个刚上大学的孩子,将父母原来反对他的全在大学做了一遍,

    还发到朋友圈,示威说了一句

    哼,看看你们以后还在管?

    有位作家曾做这样的统计:

    在100个不良少年之中,有39个自认为今天的行为是因母亲的唠叨造成的;

    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

    让孩子学会担负自己的人生,

    而不是只认为正确的掺和;



    不要疏远年幼的孩子;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实的问题

    比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等,

    很多年轻父母只想在城市打工赚钱,

    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到爷爷奶奶处,

    实际上这种骨肉分离不仅是无奈之举,

    也在孩子心里成长预设了隐患;

    因为,年轻父母无暇关心孩子的心智成长、道德成长;

    孩子更缺乏一个有智力生命成长中

    不可或缺的家庭温暖,

    加之爷爷奶奶陈旧的思想教育,

    对未来去适应现代生活的孩子,会产生种种不适,

    严重的,甚至导致孩子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沉默寡言、厌学、迷恋网吧等逆反心理;

    于是,有的父母作为补救,

    希望努力一把,未来能与孩子在一起生活,

    可是,等孩子长大了,

    当父母有能力与孩子在一起时,

    孩子反而与父母更疏远了;



    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孩子;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每个孩子自出生起,就有其各自的性格差异和优缺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和命运,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所以,并不是世上只有自己孩子差,

    只有别人家的孩子好!

    而有这种非黑即白的想法的是,

    正是父母有色眼睛的区分,也是其自身自卑感的延伸;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

    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而率性指导

    基督教就将孩子看成上帝送给自己的礼物,

    看作天使的化现;

    由此,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有位政协代表曾建议父母持上岗证上岗,

    通过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

    来帮助父母学会做父母;


    未来已来,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天赋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们既不提倡对孩子“保护”过度,使其难以适应社会,

    也反对很多心高气傲的父母将孩子当成自己一块未竟梦想的试验品,

    “揠苗助长”而导致成长悲剧;

    一个合格的父母,

    既要承担起给孩子提供一个高起点的责任

    又要杜绝转嫁本应自己承受的压力到孩子身上;

    无论世事变化,

    作为身为人父人母,都要沉下心来,

    与孩子“静待花开”,共同成长……

    聊到这里,水木华晨要与你分享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一首小诗: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却不是你的的化身,他们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你

    水木华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xp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