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学历来也以直面现实抒发感情的诗文为正统。
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偶像孔子曾教导我们:“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不学诗,无以言”是中国学子秉承千年的准则,中国诗歌有两个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就像武功的两大流派,历来写诗的都自觉不自觉的占一样,但是当一个时代的到来,这两大流派都迎来了迷弟无数的掌门人。
他们的海报都代表着门派形象。
没错,他们就是杜甫和李白,杜甫未曾年轻,而李白从未老去。
这两位大神放下笔,中国诗歌就像武侠死了古龙,老了金庸一样,走以前的老路玩不转了。但是就像迷弟赵翼说的:“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个王朝可以毁灭,但天才是不会死绝的。
这时候横空出世了一个人,那就是被北宋另一个天才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韩退之。
韩愈名片上的标签有多少呢?
唐宋八大家头把交椅大当家,中唐学术界古文运动带头人,大唐国家人事部副部长。
最牛的是他死之后的谥号是“文”,可以配祀孔庙,这是古代每一个文人毕生的理想,可以说韩愈就是古代文化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说实在话,写诗在韩愈眼里其实算不了什么,他连儒家亚圣孟子都敢踩一脚,写诗作文只是他达到匡扶正道这个高大上理想的手段罢了,所谓:“余事做诗人”。
但自古天赋异禀,志向远大的人,就没有甘心在人下的,真正的霸气就是:即使这是我的副业,我也不能比你差!
所以自带各行业领袖光环的韩部长,有了当文坛老大,作家首富的心,于是他又有了一个身份:中唐声势最浩大的两大诗派之一,韩孟诗派的盟主。
另一个诗派,就是有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迷弟众多,如雷贯耳的大佬白居易领导的元白诗派了。
那么韩愈和白居易是怎样完成他们的梦想的呢?
无论古代还是现在,一个作家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无外乎有这么几种方法。
套路1-文体创新:眼前一条大路已经堵塞,那我就找条小道一个人开
比如苏轼,明明自己诗写得也很好,但是东坡先生一咬牙,非得在一个领域当权威不可,于是在写词上也用了用心,并且极力提高词的地位,于是现在没有人不会背《念奴娇》、《定风波》和《江城子》。
由于年代原因,这条路韩白自然是没有选的。
套路2-内容创新: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说什么味儿,那就是什么味儿!
盛唐诗在诗歌史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有亭台楼阁,有关山塞漠,有民生疾苦,也有儿女情长,但这些都有一个特点:比较传奇。
人都有猎奇心理,但人也喜爱亲切的事物。
韩愈把猎奇心理推到极致,描写别人没写的更奇的东西,而白居易则写一些寻常的事物。
套路3-新的受众:在烧烤摊前唱歌剧,和在学术研讨会上谈八卦都是神经病
古代读诗的人无非三种:皇帝、文人、老百姓。
白居易自称“惟歌生民病,报与天子知”,但其实他最大的粉丝群还是普通群众,深刻贯彻了搞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这一路线,平易浅显,他的诗八十岁的寻常老妇都能听懂,江南江北尽传唱之,不红没天理。
韩愈则专打专家路线,重视诗歌的技巧,宛如扫盲运动文化普及一样,让诗歌走入寻常士子家,极大削弱了创作中的天才成分,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自然圈粉无数。
后来江西诗派红起来,也是贯彻的这一思想。
套路4-文风创新:不是我不可爱,只是我的美你欣赏不来
盛唐以前,人们作诗都强调自然,反对人工雕琢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能也和六朝诗过度修辞而导致的绮靡,人们审美疲劳有关,这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文风,自然其实是最不容易的,需要很高的天分才能做到。
但为了强调个性,不当炮灰,自我改变还是有必要的。并且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就一个李白,大部分人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神仙。
所以韩愈强调“笔补造化”,“不平则鸣”,追求奇崛险怪的诗风,重视技巧并且在郁闷的时候发发牢骚,一篇感情真挚的爆文就出来了。
就这样,由于韩愈和白居易两位大佬和他们小伙伴们的努力,韩孟和元白诗派终于得到了士子们一致的好评,一时又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经常见到的现象:“天下翕然从之”。
天下:好跟风就是我的个性(痴汉脸)
看完了距离我们一千年的黄金写手励志故事,韩部长教大家的走红秘籍都记住了吗?
我们都是奋斗在写作路上的小透明,没有错,模仿是短期成功的最好方法,但如果想要在形同红海的文坛上开辟自己的版图,就要走出自己的路来。
虽然成功还是理性分析的功劳更大,但光说不练也是假把式,韩愈24岁之前一直在家苦学,亲戚中同龄的小孩没有敢跟他读书的。白居易更狠,读书读到头发掉光,口里生疮,眼眶乌青,满面沧桑。
看到当年的文坛大佬都这么努力,你还在打王者荣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