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这一节,脑子里的画面是郝晓东老师的一路走来,新网师同学们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组帕老师所讲理论的一一对应。
过一种不再分离的教育生活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在我的新网师同学世界里,处在每个阶段的人都有。我呢?似乎在四个阶段中循环着,犹如啃读教育经典所经历的浪漫、精确、综合期。有些思想和感受是不断反复的,在反复中达到螺旋式上升。
帕老师似乎是把四个阶段画了一条直线。
到了第四阶段即最后阶段,至此展现了第一阶段孕育的能量所走完的圆满轨迹。在第一阶段孤立的个体抛弃了体制的逻辑,决定过不再分离的生活;在第二阶段,组成共同体;在第三阶段走向公众;在第四阶段则返回原点去改动他们当初所脱离的体制的逻辑。
每一个阶段所受到的奖励是什么呢?第一阶段起奖励是让人更好的了解自我,人们会认识到任何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任何惩罚,都比不上含垢忍辱地屈从而对自己的惩罚;第二阶段其奖励适合志同道合的人们组成相互扶持的共同体;第三阶段其奖励是过一种更为广阔的公众生活;第四阶段人们就会认识到,任何人给予自己的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过着践行内心真理的人生而给自己的奖励。
帕老师用了一个词“改动”而不是“改造”和“改革”体制的逻辑。他说是因为大多数运动的结果是温和的,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运动并不摧毁现行秩序,而是对此进行调整、修补,其程度正如美国作家默顿所推测的那样,“我们不必适应世界,我们可以调整世界。”
是的,变革运动更多的是在细微的调节现实,而不是在创造全新的世界。
体制结构说到底总得实现一套约束人们的制度:你做了这个必受惩罚,你做了那个必得奖励。个人意志的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在这样的体制内是受到约束的。
帕老师说
变革运动的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找到这种位置:
有些人决定过不在分离的生活,使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教师工作的意义;
有些人会寻找志同道合者,组成可支持教学改革的同心同德共同体;
有些人会怀着自己的信念说出自己的愿景而走向公众,并迎接由此带来的挑战;
有些人会认识到,按照自己领悟的处事原则去生活才会心满意足,而这些处事原则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相形之下,那些传统的奖励统统黯然失色。
不管怎么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力量和超越自身的外在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创造世界。正如诗人鲁米所说,你在此处若与我们离心离德,就会招来可怕的灾厄。这句诗反其意用之也是对的,你在此处与我们同心同德,就会带来无穷的祥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