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上班这点事儿散文
《大秦帝国》|同样是师出名门为什么秦拒苏秦而纳张仪

《大秦帝国》|同样是师出名门为什么秦拒苏秦而纳张仪

作者: 种禾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07:16 被阅读281次

    苏秦是极度看好秦国的。他以一个专业策士的眼光经过认真地揣摩后认为:秦国必崛起与西方。持不同意见的他的同学张仪则对秦国嗤之以鼻,认为蛮荒之地不足以虑,建功立业应在华夏文明聚集地——中原进行,东方储国才会大显于天下。

    之后两兄弟怀着满腔的抱负雄赳赳各自向自己的目标出发,苏秦赴秦张仪向魏向齐。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苏秦在秦却碰了一鼻子灰。

    秦惠公赢驷听完苏秦的长策后,亮若灯火的眼神却黯淡了下去:“先生驱驰不易,赐二百金!”

    连个爵位也没有给!

    还是樗里疾掇住苏秦,先生在秦做个上卿吧。

    上卿对于一腔抱负的苏秦来说自然看不上,更耻于受那二百金。

    雪上往往会加霜,迎接落寞苏秦的是车马被抢,行李被店家讹诈。已经身无分文的他只有徒步回家。之后等待他的更是一路险途:如果没有秦兵和猎户的帮助,他几乎要葬身于中山狼狼王之腹。

    而张仪赴齐,在赢得了齐威王的赏识和信任后,自告奋勇去退越兵,在成功劝说越王锋刃向楚后,在楚国却因骨子里的蔑秦说了一句:秦不可能有力量去进攻房陵,请大王放心灭越。意料中的是楚灭了越,想 不到的是秦将司马错偷袭了房陵。丢失了粮仓的楚威王一怒之下打断了张仪的一条腿。要不是将军田忌百般相求并应允夺回房陵,张仪很可能命丧于楚。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品尝了失败的苦酒,身心遭到雷击一样的剧痛震撼后,遭遇了严重挫折的两位同学,不得不根据现实,调整一下自己的揣摩。

    但如果此时张仪立刻向秦,那么他的下场将会和苏秦一样。因为秦国务实干,那些带不来丁点实惠的空洞策略,秦人不会认同, 更不会大用提出这种策略的人!——时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是秦不用苏秦的原因!

    因为苏秦提出的策略是向东,称王,吞天下,大而泛泛。此时秦的国力尚不足以支撑秦国去做如此之事。反观司马错的建议——蚕食各国,更是来得具体和便于实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苏秦觉得秦国法治通行,必然大起于西方。这是他高瞻远瞩的认知,可是具体的国情,具体的策略,他没有更深的去把握,揣摩。

    这就如对一家公司,如果面试时能如数家珍的说出这家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优劣之势并配以鲜明而切实可行的对策,才是成功的必然。

    之后的苏秦,锥股而学,精于学而研于势。面对强秦的蚕食, 苏秦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合纵。

    合纵成就了苏秦的同时也成就了张仪。

    苏秦配了六国相印,六国达成盟约停止互相攻伐,一致对外,秦国朝野震惊。以秦国此时的国力和六国相抗,无异于卵击石!

    他们没有能和苏秦抗衡的人才。鬼谷子策士部分只有两名高徒,苏秦和张仪。

    秦国只好把目光瞄向了张仪。

    张仪在此大需求下,举身赴秦,面试的成功率是极高的。再加上他的名声和策略,终于成就了战国时代的二人传奇。

    再次注意,名声!如果一个默默无为的草野村夫。他恐怕见都见不着秦惠公嬴驷——而张仪却是公主赢华请到秦国的!

    这一切其实都要感谢苏秦的合纵给秦带来的强大的压力。

    这和营销上的制造需求颇为相似, 如果不是苏秦合纵带来的灭国式的压力,秦怎么可能舍得将张仪这一布衣直接扶上丞相大良造的高位。

    所以说秦国成就了张仪,倒不如说苏秦的合纵成就了张仪。在合纵和连横的框架下,苏秦张仪得以天下为棋盘,以列国为棋子,成就了千古佳话。

    这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你要成功不仅要有满腔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市场和公司正好需要你的学问。

    所以说:

    名声加有市场的学问是基础。

    准确定位,时机是关键。

    制造需求——如果不能制造那就等待时机,用上自己的特长是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秦帝国》|同样是师出名门为什么秦拒苏秦而纳张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md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