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思虑是如何让人得病的。《黄帝内经》的结论是“思伤脾”。正如《素问》所言:“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思”本义为思考、思想、考虑。“思”字的结构特点是把“田”放在“心”上,心属火,脾属土,那这个字的会意就是把脾土放在心火上烤了,火烤土,土干而后成焦土了。
思的时候使用大脑,用脑是身体消耗能量最大的活动。能量从哪里来?用当代生物学的话说,能量是靠燃烧细胞中的ATP(三磷酸腺苷的简称,是各种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提供的。燃烧更多的ATP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脏就会自动加大对脑的供血。所以思必然引动心火。

思考时头部会产生大量的热,这是由ATP分解而来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大了排放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思考会上火,过度思考还会导致头痛的原因。
前面讲“脾主口”,人上火首先会感觉嘴唇发干,接下来就会干得爆皮了。《灵枢·本神》又说:“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再严重就不仅仅是口舌生疮了,四肢不灵、腹胀、经溲的症状就全来了。这是“思伤脾”的症状之一。
“思伤脾”之“思”是思维思辨,只要一思,就必须分析比较。思起来就会没完没了,没有穷尽。思和念不同,念只是在心中有,没有分析比较。所以我们提倡念,不提倡思。
把一个接一个的推测堆在心上,把无数虚拟假设的情况塞进心头,心藏神的位置都被垃圾信息侵占了,所以越思越心神不定。所以少思是很重要的,历代各家经典都是这样谆谆告诫我们的:“思则气结”(《黄帝内经》),“少思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思来想去的结果不仅会庸人自扰,更可能会精神焦虑,寝食不安。
杞人忧天,包括相思病,都属于情志病,可以用情志对治情志的办法。一个人无法从“思”的怪圈跳出来,可用激怒他的办法——怒胜思。怒属肝木,思属脾土,肝木克脾土,思就会停止下来。从生活经验看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肾脏保养与战胜恐惧
上面谈到了“思伤脾”,下面说说惊恐与恐惧。“恐”会直接伤害到肾。《黄帝内经》是这样讲的:“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恐”是如何伤“肾”的呢?还得从中国的汉字说起。“恐”本意是害怕、畏惧,恐惧、恐怖、恐慌、惊恐。“恐”是形声字,以“心”为形,以“巩”为声。“心”在下,“巩”在上,巩什么?巩心。巩心也就是巩固心之意。
心藏神,心被巩,则心不自由了,神的出入往来不自由了,那随神往来的魂就失其所主,神魂不符,魂就会处于无所归的状态。“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讲的就是“惊则气乱”。

我们常说受惊吓的人是被吓掉了魂,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小孩受到惊吓往回“叫魂”的习俗。而魂是藏于肝的,肝属木,肝藏魂的动荡不安,必然会扰乱其母肾水,肾水主藏宜静,而此时肾水因救子而不顾一切,必然摇动其精,故而伤肾。人在受到惊吓后,会情不自禁地心跳加速,心惊肉跳,甚至想跑都迈不开腿,因为给两条腿供血的谐波频率是肾主的。
有人在恐惧时会大小便失禁,也是伤肾的明证。“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说的都是“恐伤肾”。
那么如何消除“恐”呢?首先可以用情志对治情志——“思胜恐”,思考就能战胜恐惧。思属脾土,脾土克肾水,所以思能胜恐。回到生活经验中也是这样,当恐惧袭来时你进入思考的状态,恐惧感会马上消失或减弱。仔细分析推敲导致你恐惧的各种原因,主动承担与面对,深深思考解决办法,做到心中有底后,恐惧则自动渐渐消除。因为“思”能使人处于推敲状态,推敲是理性主导的,而理性是不存在恐惧的。
而对于“惊”,《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惊者平之”。可见惊与恐是两种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以治疗亦不相同。“惊”是突然遭受意外的非常事故,超越了机体的适应限度,故致“气乱”。而“恐”多因怕遭受曾经遭受过的或耳闻的可怕经历而产生,故致“精却”、“气下”。
作为一种情绪刺激,“惊”是突然而短暂的,而“恐”是长期的;“惊”是来自外在,“恐”多发自内心。所以《内经》才提出对惊、恐不同的对治。但是,人之所以会受惊,会出现恐惧,关键还是精、气、神不足,如果是“精满、气足、神旺”,就会“泰山崩顶不变色”;如果“以道莅天下”,自然是“视死如归”,哪里还会有什么惊恐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