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当我们评判、批评、分析或判断他人的言行时,实际上是在用疏离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有人说:“你从不懂我。”他真正的心声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相比我,你更爱工作!”那她在诉说的是,亲密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
当我们通过评判、判断和想象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他人很容易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要,他人也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从未学习过如何从“需要”的角度来思考。当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我们习惯于认为是他人的错。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把衣服收纳在衣橱里,而他们却丢在了沙发上,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懒惰;如果我们不喜欢同事工作的方式,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感受的根源即为需要。当我们评判、批评、分析或判断他人的言行时,实际上是在用疏离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
当我们以需要的角度直接表达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要时,他人越有可能对我们产生善意的回应。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读了这一段,我审视自己,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感受,不会表达需要的人。
文中的许多语言片段,都是我日常生活中的写照,比如,我经常会对孩爸说“你不懂我”。我曾常常试图和老公深入聊天,跟他讲我的小时候,我的童年时光,我的学习生涯,还有我的遗憾失落……常常是聊到某一个点,就感到他完全不在我想要的理解上,这时候我会一下子情绪突变,聊天戛然而止,有时候我会很暴力地踹他一脚,然后便开始哭,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我,太难过了。
其实,仔细想来,每次我都没有真切地表达过自己的感受,没有清晰表明我的需要是什么,便开始评判他人的行为,甚至是指责,然后陷入情绪里……
A2:我的应用(目标+行动)
目标: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
行动:表达自己的需要,而非指责评判他人。
1、当和他人聊天时,如果感到不被理解,尝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尝试用“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表达。
3、为了满足需要,想请求对方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