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78)
原文: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书中译文:佛肸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以前我从老师这里听过:‘亲自行不善的人,君子是不会去的。’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您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是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损吗?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苦葫芦么,怎么能够悬挂在那里却不可食用呢?”
我的感悟:
又有人来请孔子助阵,孔子想去应聘。记录在《论语》“阳货篇”第7章。
先介绍历史背景。
当时有个晋国,国君也是不当家的主,下边的公卿大夫争权夺位,轮流上台执政,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
此时,正是赵简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他的手下有个家臣,叫佛肸(音匕夕),效仿主子,造了赵简子的反。春秋无义战,很难说谁是谁非。
佛肸在中牟那个地方叛乱,中牟可不是现在郑州东边种菜的中牟,而是河南鹤壁市的一个县。他和阳虎、公山弗扰一样,也想请文化名人孔子出来帮忙或装点门面。
看,读书学习多好,总有很多机会,有很多选择的权利。
孔子教学,不喜欢假大空,喜欢用案例分析,便拿这件事说明问题。他对学生说,你们经常说读书无用,无用吗,人家又来请咱了,我准备去,你们都谈谈吧,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同学们听到老师这么说,都知道老师不会去,只是拿这件事教育大家,分清是非,理智选择,所以都不说话。
子路率直,不拐弯,老当真,怕老师犯错,又跳出来发声了:我从前就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亲身做坏事的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君子要远离他,别和他同流合污。现在佛肸以下犯上,不忠不义,你反而想和他混在一起,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很显然,子路又在责备老师。
孔子坦然承认自己说过这话,但又拽了一句诗:“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磷是磨薄;涅是矾石,用矾石染黑衣服;缁是黑色。意思是说,不是说过,真正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真正白的东西,用矾石也染不黑吗?君子品行坚固,你老师我“出淤泥而不染”。
孔子不放过任何教育引导子路的机会,用形象的比喻,向子路表明,真正意志坚定的人,即使入“敌营十八年”,经常与魔鬼打交道,也不会染污。
然后,孔子又解释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瓜,就是葫芦,嫩时可做菜吃,老了只能切开掏瓤做水瓢或挂在屋檐做装饰品。意思是说,难道只能让我当个老葫芦挂在窗前看,做个没用的人吗?
孔子可不愿意做个“系而不食”的葫芦,他希望自己的学识才华有用武之地,只可惜生不逢时,世道混乱,又不愿与乱臣贼子为伍,孤独寂寞时,也会发发牢骚。
牢骚归牢骚,生活继续,教学继续。
孔子的教学,不“填鸭”,不“满灌”,而是启发式、翻转式课堂。他将公山弗扰和佛肸的事拿到课堂上,以打趣的形式提出一个错误的论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讨论、辩论,尤其是碰到子路这样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是非曲直,一争一辩,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和出路,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如果孔子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咱不与乱臣贼子为伍,要做一个正直、仁德的人,就成了空洞的理论,学生会听得昏昏欲睡,根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别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
过去,我们学校有个历史老师王俊杰,上课爱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学生为演好角色,会提前预习,查找资料,主动学习,真比老师吧啦吧啦讲半天效果好得多。很遗憾,王老师调走了。
现在,我们办公室的小彭老师,上课善于设置情景,提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随便说,说错了也能得到表扬。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犯错、纠错的过程,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思考、探索、质疑的精神和能力。真棒!
这就类似于孔子的“翻转课堂”。
现在我们出去学习,专家给我们讲M国最先进的教学理念——翻转式教学,其实,孔子在2500年前就一直用着。
与其花高价钱学别人的理论,还不如像泡妈一样,读《论语》、学《论语》、分析《论语》、感悟《论语》、践行《论语》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