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习惯从小到大一直延续着,也有人不解甚至嘲讽:“你看那么多书不还是和我们一样干同样的活,挣同样的钱吗?”
有时间真的很无语,我也不能一次性说清楚这个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反复回答的好问题。
把阅读带上人生的道路,随着生活深度、阅读深度和认知深度不断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不断丰富,读书最重要的作用不外乎这几个吧!
帮我们跨越现实和梦想的鸿沟
读书要为人生的目标和梦想服务,而现实和梦想之间肯定有巨大的鸿沟,如果两者的距离很近,反而说明我们的目标太小,还不能被称为梦想。
书籍是最易得、最便宜、最丰富的成长资源,我们用好它它的助力是没有上限的,书籍里沉淀老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阅读的时候让我们调用这个智慧库,吸收养分,并将其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力,把自己养得强大,让自己不断接近目标。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小说写作者,虽然我已经练习写作4年了,写了许多碎碎念、系列文和一部所谓的小说,但在写小说方面我还是一个新手,不知道怎么开始。
这个时候我读了两本书:
第一本是《如何写砸一本小说》,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接受小说投稿的编辑,另一位是写小说又教小说创作的教授。
其中“用他人的错误为你的创作铺路,手把手教你避开200种创作误区”让我受益匪浅。
而我阅读的动机就是:全面系统地了解一下如何写砸小说,小说梦永不熄灭。
读完的最大收获就是:全面地了解了写一本小说需要同时考虑哪些要素,好像获得了一个小型关于小说创作的知识体系,至少知道自己需要朝哪个方向努力了。
第二本是《小说的骨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小说的整个创作流程。
这两本书无法给我实现梦想的所有能力,我知道我还应该多读书。让身体穿透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但是这两本书让我离那个现在看起来还挺遥远的梦想又近了一小步。
通过阅读来积蓄力量、获得知识、能力和勇气去做我们之前做不到的事情。
提升我们对世界、人生、他人和自我的理解
有一本非常有名的社会学著作《不平等的童年》,通过比较中产阶级、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来研究什么家庭的孩子呈现出局促感,什么样的家庭的孩子呈现出从容不迫的自如感,以及家庭教育如何塑造这两种气质。
第一个因素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中产阶层的父母会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自我表达、参与讨论、提出疑问,在这个过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孩子在这种沟通环境中成长,会更自信和从容。
而贫困阶层和工人阶层的家长习惯性居高临下,发出简短而清晰的指令,很少解释,希望孩子可以快速而尊敬地顺从他们。
第二个因素是中产阶层的家庭非常重视给孩子提供学校教育之外的补充教育,父母会规划课外活动,尤其是重视运动和艺术方面的培养,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大量陌生的成年人并被他们服务。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的个体,是被认真关注和精心对待的。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的孩子们,因家庭因素无法负担补充教育的费用,或者父母不重视补充教育,或者因父母无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伴自己,缺少向上交往的练习机会,所以长大以后在待人接物方面总是表现得过于恭敬和小心翼翼。
我从《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中理解了“自如感”和“局促感”是怎么回事,这加深了我对世界、人生、他人和自我理解。我能做的是以后富养自己内心的小孩,让自己慢慢变得舒展和自如。
当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人生和自我的时候,这种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和行动,更从容地应对这个世界。
扩展视野和眼界
我们看风景的视野是由什么决定的?答案当然是我们的位置。
我们在山脚、山腰、山顶的视野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的年龄、阅历、地位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和眼界,而阅读可以让我们跳出局限,借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
读《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我们可以借助医生的眼睛知道衰老、濒临死亡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对垂死的人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可以借助主人公的眼睛进入二战的场景,看尽人在绝境中的种种表现和选择,明白为什么人们一直拥有选择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哪怕处在绝境中。
读《我的前半生》可以借助爱新觉罗的眼睛看当一个末代皇帝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眼睛看通过自己目前的地位、年龄和阅历看不到的东西。
疗愈自己内心的小孩,也疗愈我们关心的人
对我影响很深的一本书是《悲伤的力量》,作者是一个专注于丧亲领域的心理咨询师,她在序言里问:你住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读我的书?
而我的好朋友当时正经历丧亲的痛苦,面对她的痛苦我更多的是手足无措 害怕太简单、潦草的安慰会伤害她。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如何接住她的情绪,最终我陪伴她度过了那段至暗的时光,同时我和她也产生了非常深的羁绊,更多的是帮助了我自己——我从小也经历过失去母亲的痛苦!
这本书对我的疗愈太大了,它让我重新理解了悲伤:悲伤不会消失,永远不会,它只是埋伏在某个角落,随时准备伏击我们。
悲伤有多重面目,每个人度过悲伤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哭泣和颓废,有的人会躲在工作里,有的人喜欢倾诉和讨论。
这些隐秘复杂的、不为人知也不足为外人知道的情绪在我心里藏得太久,时隔多年在这本书里被认可和理解了,我似乎看到多年前那个作为小孩的我被拥抱了,感到一股巨大的疗愈力量。
帮我们获得很多参考答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雕刻自我
第一次有意识地打磨自己的品性是在前几年读了《不抱怨的世界》,我下决心开始戒掉抱怨。
这本书戳破了抱怨的五大底层心里动机:求关注、推卸责任、自夸、操纵他人、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抱怨式的倾诉并不会让我们更好受,只会让我们成倍地积累负面情绪。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拥有了掌控者思维戒掉了抱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想办法而不是抱怨。
读《富兰克林自传》后,我学会有规划地把自己讨厌的缺点罗列出来并尝试着改掉。
读书的作用当然不止与以上几点,它还可以在我们情绪低沉时给我们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可以在我们头脑混乱的时候带领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和更清楚地表达,可以在我们的感受力被琐碎重复的日常磋磨得麻木时,重新唤醒我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阅读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和手段。无论我们读什么书都要先想明白希望这本书发挥什么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