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所有成大器者,似乎他们的宿命之中,往往都少不了贵人的扶持与帮衬….
上世纪初,四川嘉定(现乐山),一位衣裳破旧的赤足男孩在白塔街的教堂外张望着,十几岁的模样,因为在教堂出现过几次,引起了谢道坚的注意。
谢道坚,加拿大籍医学博士,上世纪初受传教感召进入中国,开始对西方医学的开拓与发展。
也许是一种缘分,谢道坚对这位男孩出乎意料的好奇,便上前攀谈,得知男孩名叫“黄天启”,是青神县人,今年14岁,因为家境贫穷,随着一家人到嘉定城投奔亲戚。
父亲是一位裁缝,收入菲薄,母亲在教堂里做帮工,补贴家用,而自己时不时到此来帮助母亲干活。
谢道坚看他十几岁便询问他是否有上学念书,黄天启摇头,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哪里还敢奢望读书这回事,每次听见教堂里面的读书声,内心都羡慕不已。
接着,谢道坚问他想读书吗?黄天启知道家里的情况,上学读书对他来说只能是可望不可即,所以他故不做声。
谢道坚似乎看穿眼前这位充满自尊的孩子的心思,觉得这孩子与多数同龄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内心便萌生了帮助他上学读书的念头。
于是,谢道坚对黄天启说自己可以实现他读书的愿望,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每天上午读书,下午劳动。
黄天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然能够实现自己上学的愿望。多年以后他才知道,自己那点微薄的劳动报酬根本无力支付学费,而谢道坚这么做,是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在谢道坚的帮助下,黄天启就读于进德小学,后又进入华西协和中学堂就读,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西协和大学。
在此期间,黄天启的学习潜能被激发出来,同时,谢道坚也深感自己在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日渐趋重。
后来,谢道坚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唐茂森博士,将黄天启的情况详细告之,希望能和他一起资助和培养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唐茂森博士,在高Sir的上篇文章中做过简单介绍,他是“中国现代牙科学之父”——林则的大学同学,后来受林则邀请一同来中国发展牙科医学。
一开始,黄天启就读于华西协和大学的药学专业,6年一贯制教育。
而就在入学第三年的时候,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由林则创办了牙科系,创办初期林则深感人才奇缺,于是,唐茂森博士便向他推荐了正在药学系就读的黄天启。
林则起初不以为然,认为此人对牙医学一无所知,可行吗?
随后,林则对黄天启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发现黄天启的思维敏捷,而且动手能力强,是个值得培养的人才,于是动员黄天启转学牙科。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黄天启竟然不愿转学,因为药学为6年制,目前已经是大三了,再过三年就可以毕业,找一份不错的工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然而,牙科不仅要重新开始,而且学制更长,他不希望再给帮助他的谢道坚和唐茂森增加负担,只希望能够尽快挣钱。
林则听后备受感动,之后对黄天启说,如果他学业优秀,不但能为他申请奖学金,而且还会资助他去加拿大多伦多皇家牙医学院深造,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优秀的牙医。
况且,当时谢道坚对黄天启也有很高的期望和构想,在课余时间,努力帮他提高英语水平,希望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
黄天启最终被这个宏伟的计划所打动,同意转学牙科。
这也是中国科班教学中第一位牙科医学生。
林则博士主张的教学精神,实行严格的淘汰制,从牙科毕业的学生缪若晨星。
1921年,黄天启修完学业顺利毕业,之后的几年时间,先后两次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皇家牙医学院学习,获牙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的黄天启,先后担任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教授、仁济牙症医院院长、齐鲁联合大学牙病医院院长等职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黄天启的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种续写,或许像他父亲一样做一名裁缝,亦或是做一个力夫,重复着众多穷人的人生轨迹。
黄天启在加拿大深造期间,回想年少时赤足在嘉定白塔街的情景,不知有多少感慨。
-END-
原文参考:《谢道坚与中国第一位牙医学博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