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腾讯前产品薛军老师在一个产品论坛上的分享,记录下;
用户为中心
这个就老生常谈了,但是具体到各个行业、公司,【以用户为中心】的具体落地做法就差异很大了;
敏捷
天天游戏系列一日一发版,次日要大家一起体验版本的差异,强调产品迭代是可感知的提升;
几个例子印象深刻:
1、微信的语音可以听筒、可以公放,后期优化是根据人的手势动作,结合硬件陀螺仪去判定是否听筒播放,很符合人的操作习惯;
这个功能让我想到了亚马逊商品分类树上,为了避免一二级组织选择时候,鼠标轨迹导致的“选不上”,做了一些延迟和预测判定,这个功能后来也在chrome书签栏上游应用;
2、微信扫码功能,陀螺仪感应你当前的手机为静止状态时,就会聚焦工作,让扫码的准确率、时效更高;(这一点没啥感知,可能各家后期优化都做的差不多)
3、刚拍了照片,你进微信时候,自动+问你你是不是要发送这个照片,这个很贴心,就像特斯拉的门自动打开;(KANO模型,兴奋型需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3843267/e125e16f83e67717.png)
4、聊天窗口文本录入完成的时候,+号自动变发送,寸金寸土的空间聚合更多核心功能;
5、微信发力点聚焦于用户的高频功能;(这里也提了下为什么腾讯做B端、拍拍商城之类不成功,因为总是C端的做法,太关心终端用户,对平台商家的体验/运营做的不好)
团队自成长
这里大概是说,微信团队很多是跟了张小龙老师十几年,大家一起成长进步。
以上就是我听完的收获,其实都是前辈授道,听到就是赚到。 微信我其实用的很晚,大三大四才开始用,身边人都用起来了,我还是QQ,那会没啥动力去尝新,后来好像不知不觉中微信就普及了一样。 打算后续有时间查下微信的历史版本、了解各版之间的功能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