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奕歆,流浪的奕歆。
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幻想,十八岁的我过着怎样的生活。
有时,是和两三知己好友在大学的湖边漫步;有时,又在各个部门之间忙碌而满足的来回穿梭;偶尔的闲暇,去图书馆寻一个靠窗的座位,用一杯热牛奶和一本好书打发一个温暖闲暇的冬日午后。
可是,十五六岁时的我,懒惰又贪婪,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还盼望得到惊人的回报;不切实际,总是活在无边的幻想中。那些虚无缥缈的遐想让当下的我获得“满足”和“快乐”,但这种“满足”与“快乐”近乎毁了我。
所以,现实中的十八岁,我坐在狭小的教室里,为满屋的读书声贡献着一些力量,成为了一群埋在书本中对过去不甘心为未来继续拼命的高四学生的一分子。
换下了那些时髦的小包,背上了几年没有背过的双肩书包,在一个下着暴雨的黄昏,走进一所完全陌生的学校,开始一年的补习生涯。
雨滴落在身上,痛楚漫在心里。肩上的压力不是来源于这一年的艰苦心酸,而是对将来那个不确定的结局的恐惧。怕失败,怕辜负,怕努力后命运依旧不垂青。
但我无法后退,那是当前我唯一的道路,或者说,是唯一一条我愿意去选择的道路。
雨水与眼泪碰撞的火花在铸造着我的重生。
高四的每一天我都在拼命,每一节课都不敢懈怠,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我都努力的想要刻在心里。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心细却不够胆大的我开始骑自行车上下学,路上有一个必经的十字路口,是一个斜坡,每个雾蒙蒙的黎明当我从坡上冲下去的时候,都有一种“舍生取义”的悲壮感。每个中午到学校外匆匆填饱肚子后又赶回教室,在下午的课前学习一个小时,再趴在桌上休息20分钟。多少个夜晚痛苦烦恼着我无法入睡,睡去后又从噩梦中醒来,再整夜整夜的盯着天花板发呆,默默留着眼泪。
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敢去期盼一点点的幸运。我不信命,不赌命,便只能倚靠自己去逆天改命。
而这样努力换来的回报是第二年高考的成功。我从二专走到了一本。
在这之前,我所在学校的一个年级共两百人,考上大学的人数年年都是个位。大部分同学待在学校只是为了拿到一个高中文凭,所以,几乎没有人想过要复读。我成了那届同学们口中的另类,也成为了他们聊天聚会中时常谈论的对象,即使,他们永远也不会承认自己羡慕我的勇气。
龙应台对她的儿子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自我价值实现的形式有很多,而我就是为了以后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种,不用被现实所迫,可以拥有思想的自由和行为的可选择性。
现在,我过上了十五、六岁时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也知道,这远不是成功的结局。前路照样迷茫,未来依旧艰难,但我已经有了勇气和毅力去挑战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困难与痛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