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22】政治家的三个层次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8-02-21 02:48 被阅读901次

    2、

    乐毅听说画邑人王烛很有贤德,下令军队画邑方圆三十里之内不许进入。派人去请王烛。王烛推辞不来。燕国人说:“你不来,我们就屠灭画邑。”王烛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我也不愿苟活,现在又用武力胁迫我。我与其不义而生,不如死!”于是把脖子挂在树枝上,奋力跃起而坠下,折断脖子而死。

    燕军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城镇都望风奔溃。乐毅整顿军纪,禁止抢掠,访求齐国的隐逸贤士,彰显而给予优待,又减轻人民的赋税,废除齐王的暴虐政令,修明善政。齐国人民都很喜悦。于是分兵五路,左军渡过胶水到胶东、东莱;前军沿着泰山以东到大海,经略琅琊;右军顺着黄河、济水,屯兵阿、鄞,以连接魏军;后军依傍北海,安抚千乘;中军据守首都临淄以镇齐国。又在郊外祭祀齐桓公、管仲,表彰贤者所居的闾巷,隆重安葬王烛。齐国人在燕国被封为君并有采邑的有二十多人,在燕国首都蓟城有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之内,平定齐国七十余城,都设置为燕国郡县。

    3、

    秦王、魏王、韩王在周国首都洛阳会晤。

    三十二年(前283年)

    1、

    秦、赵两国在穰城会晤。秦国攻陷魏国安城,一直进军到魏都大梁,才班师回国。

    2、

    齐国淖齿之乱,齐湣王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在莒国太史家做佣人。太史敫(jiao)的女儿发觉他相貌不凡,认为他不是平常人,因而怜悯他,常常私下送他衣服饮食,进而和他私通。

    王孙贾跟随齐王。齐王没了。他回到家里。他母亲说:“你早出晚归,我就在家门口等你回来;晚出而不归,我就跑到里弄口去张望。如今你事奉齐王,齐王没了,你也不知道王在哪里?你还回家来干嘛!”

    王孙贾于是跑到市中心呼喊:“淖齿乱齐国,杀了湣王。愿意跟我去诛杀淖齿的,请袒露右臂!”有四百人右袒,跟随他发动突袭,杀掉了淖齿。于是齐国亡臣们一起找寻齐湣王的儿子,要立他为王。法章开始时担心是圈套,害怕被杀,过了好久才确信是真的,鼓起勇气表明身份。于是立法章为王,就以莒城为基地以拒燕军。同时,在临淄城中张贴布告说:“新王已经在莒城登基了!”

    3、

    赵王得到了无价之宝——楚国的和氏璧。

    胡三省注:

    和氏璧的发现,在距赵王得到它四百多年前。楚国人卞和发现一块玉璞,把他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工来看,说是块石头,判了他欺君之罪,砍了他的左脚。楚厉王薨,楚武王继位,他又去献宝,玉工还是说是石头,再被判欺君,又砍了右脚。等到楚文王继位,他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哭泣。文王听说了,派玉工去问他,凿开璞一看,果然是块绝世美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就是纪念他的发现者,被冤枉砍了双脚的卞和。

    和氏璧重出天下,到了赵惠文王手里。秦昭王就惦记上了,派使者来商量,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当然不想给,但是秦国那么强大又蛮横,惹不起。给吧,秦王的话怎能相信,十五座城肯定是空话一句!赵王问蔺相如,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玉璧,咱们还不答应,那是咱们不给面子了。如果我们给了他玉璧,而他不给咱们城池,那就是他理亏。两相比较,不如答应他,让他理屈。我愿意带着玉璧去办这件事,如果秦国的城池不交割,我保证完璧归赵!”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到了秦国,秦王根本就没有给城池的意思。蔺相如于是用诈术将玉璧骗回来,交给随从,抄小路快速送回赵国,自己呆在秦国待命。秦王倒也敬佩蔺相如的勇气和贤能,没有杀他,以礼相待,送回赵国。赵王以蔺相如为上大夫。

    4、

    卫嗣君薨,儿子卫怀君继位。嗣君的为人,喜欢去调查别人的隐私,有一个县令,一次收拾被褥时,露出了下面的破席子。嗣君听说了,就送他一张新席子。县令大惊失色,认为嗣君简直是神!嗣君又派人经过关卡,故意给关卡的税收人员行贿。然后又把那关吏召来,说:“有客商过关给了你多少贿赂,你应该还给人家哈!”关吏吓得要死。

    嗣君宠爱泄姬,信任大臣重耳,又怕他们因为宠幸而蒙蔽自己,于是提拔薄疑,和重耳对抗,尊宠魏妃,和泄姬平衡,还自鸣得计,说:“让他们互相制衡!”

    荀子评论说:

    卫成侯、卫嗣君,都是榨取百姓财富,和玩弄权术伎俩的君主,还没能做到“取民”。子产做到了取民,但是没做到为政。管仲做到了为政,但是还没做到修礼。所以说,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华杉说:

    荀子这一段评论,从卫成侯、卫嗣君,一下子说到子产、管仲,跨度有点大,又提出了政治家的取民、为政、修礼四个层次,需要我们仔细学习一下。

    取民是什么呢,就是取得民心。大家都知道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在荀子的评论里,得民心属于档次最低的政治。因为百姓被愚弄惯了,得民心太容易。

    子产是郑国执政,也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相,在他执政期间,郑国气象一新,国泰民安,深受百姓爱戴。子产是好的统治者,也相当的得民心,子产去世的时候,郑国的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那么,荀子为什么说子产还算不上为政呢?我想他是读了《孟子》,孟子说的: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zhen)、洧(wei)。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这是人们传诵的一件子产爱民的事迹,郑国境内有两河交会,一条溱河,一条洧河,冬天某日,子产从两河交会处经过,看见有老百姓涉水渡河。那冬天水寒,冻人彻骨啊,子产看了于心不忍,就招呼老百姓上自己的车,把他渡过去。这老百姓感动了,传诵啊,人民的好宰相!

    那河上没有桥,是谁的责任啊?子产的责任是修桥,不是拿自己车去渡人,如果那河上有桥,用不着他来感动中国。如果拿自己车去渡人,他能渡多少人啊?孟子就说:“子产这是小恩小惠,不是政治家该做的。如果十一月修成能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能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过河发愁了。你把政治搞好了,出门鸣锣开道,让老百姓回避你都可以,用不着你搞这些亲民表演。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一个的去讨人欢心帮人渡河,恐怕你的时间也不够用吧?”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张居正说,为政不必人人问其疾苦,而需事事立有规模。你把制度搞好,公平正大,不要拿你的车去载老百姓渡河。

    好的政治,领导人并不让人民感动。相反,法治健全,建设完备,人人自便,都感觉不到领导人存在。

    比子产高一个档次的,是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的管仲,荀子认为,管仲就算是能为政的了。管仲非常了不起,他是了不起的宰相,更是超前的经济学家。富国、足民、强兵,他都做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话就管子说的。管子之伟大,在于他爱人民,让大家都过好日子。他不像商鞅,把人民当畜生驱使,要国富民穷,要人民穷,以便于驱使,搞“先军政治”。

    管仲对内让人民富足,对外也不动刀兵,打贸易战就解决问题。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管仲早就洞若观火,而且做到了。

    管仲还懂得消费对经济的作用,懂得拉动内需,在《管子》的书里,专门有一篇《侈靡》,就是管子的奢侈理论。管子说,富人一定要奢侈,富人奢侈,穷人才能赚钱嘛!财富就重新分配了。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雕柴画卵论”,说那富人家烧柴,最好雕上花再烧,富人家煮鸡蛋,最好画上彩绘再煮。这样穷人就可以来雕柴画卵挣钱嘛!鼓励消费,拉动经济,管子早就明白,而且用这办法干了好多大事。

    总之管仲是绝世奇才,超级天才,管仲的文治武功,孔子也赞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人民到今天还受着管仲的恩德所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成了野蛮人也。被发左衽,是披头散发,衣襟向左,是蛮夷。

    但是,荀子只给管仲能为政的评价,没给他能修礼的最高评价。这也是孔子的话。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子的器局还是太小啊!

    孔子是赞叹管子,也可以说非常羡慕管子,因为管子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执政治国平天下的机会,而且管子做出了大功业。但是——他的器局还是不够大啊!

    跟谁比不够大呢?跟周公比,不够大。

    那管子为什么器局不够大呢,因为他只有经济战略,没有大政治思想,所以他的事业止步于此,没有能“为万世开太平”,开创新的政治伦理和礼制。这是孔子想做的,也是他认为管子那么智慧,又有那么好的机会,打下那么好基础,却在器局上差了那么一点,可惜!可惜呀!

    管仲死后,齐国就衰落了,甚至齐桓公也没有得到善终。

    为政者强,但只能强到“人亡政息”为止。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致力修明礼义的,能够王天下;善于治国理政的,能够强国家;能争取民心的,可以保平安;而聚敛财富的,只会灭亡!

    华杉版资治通鉴【22】政治家的三个层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安效惠自然疗法: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致力修明礼义的,能够王天下;善于治国理政的,能够强国家;能争取民心的,可以保平安;而聚敛财富的,只会灭亡!

      本文标题:华杉版资治通鉴【22】政治家的三个层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en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