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6年11月16日,于昨天再次被QQ空间以“往年的今日”模式弹出来,我便重新翻捡出来当日更。
带初三毕业班时,我讲授《蒹葭》时的课堂实录:
我:诗经《蒹葭》都会背了吗?
娃们:不会,只是读了
我: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有什么特色呢?
娃们:优美……
我:我所言“风”指的是什么?上节课介绍过的,回顾一下!
娃们:指当时的各地民谣。
我:本文指的是来自秦国的民谣。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就从《蒹葭》中演绎而来的,知道《在水一方》这首歌吗?
娃们:没听过
我:留意一些司机车上放的什么碟没?我曾经在车上听过,当然,司机一般年纪都比较大了,那一代人喜欢听,以邓丽君唱的最为出名。有机会同学们不妨欣赏一下。
涌哥:啊,知道了,老司机(全班大笑)
我: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娃们:蒹葭、白露、霜、曲折且漫长的道路、秋水……
我: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娃们: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我:你们怎么知道?
娃们:秋天嘛!给人的感觉很悲伤凄凉。
我:蒹葭是什么颜色?像《孤独之旅》中的芦苇那般浓绿吗?
娃们:白中带黄的颜色吧,被霜打过了。所以给人感觉很伤感。
我: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形象?
娃(老陈):三个
我:你确认有三个人物?
娃(涌哥):哇,有小三?没有小三吧,爱情故事应该是两个人才对(全班哄笑)
我:嗯,两个人。那么其中的伊人,该是个怎样的人?
娃们:是个很漂亮的美女。
我:何以见得?文中写了她的外貌吗?
涌哥:没写,但文中说了那个青年苦苦追求,可见她很美。
娃们:涌哥这方面太有经验了!涌哥有女朋友了!(大笑)
我:这是什么写法?
娃们:侧面描写。
我:很好,侧面描写除了以人衬人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娃们:还有以物衬人,景物描写衬托人物。
我:怎么衬呢?提示一下,秋霜,白露有何特点?
娃们:洁白的特点,啊,知道了,衬托美女高洁的气质,美丽动人的形象!
我:非常棒,再接着分析那个青年人,他是个什么形象?他在忙着干嘛呢?
娃们:他在苦追心上人,好傻哟,哈哈哈!
我:追到了吗?
娃们:没有,若即若离,道路漫长,充满艰难险阻……
我:就是所说的距离产生美呀!他心情如何?好吗?大家设想一下深秋的早上自己在茫茫的芦苇中,执著追求的情景。
洋洋:他心情很不好,他很迷茫。
我:迷茫,这个词用的太给力了!给点掌声吧!
娃们:哈哈哈,洋洋追求爱情的经验特丰富咯(哄堂大笑)
我:文中的人物我们已经点评完毕,本诗意境飘渺,神韵优美,大家思考一下,有人说本文中的伊人不一定局限于具体的人,大家设想一下,还可以指什么意象呢?
娃们:美好的事情,如爱情,事业,友情,理想等等。
我:再来研究本诗特色,跟《关雎》对照,有何特点?在此就不展开讨论了,大家来总结一下。
娃们:韵律和谐,托物起兴,重章复沓……
我:很好,最后,看看谁背诵最快哦,科学家论证过:聪明的孩子记忆力都是最棒的!
……
附原文:
秦风·蒹葭⑴
蒹葭苍苍⑵,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溯游从之⑹,宛在水中央⑹。
蒹葭萋萋⑺,白露未晞⑻。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⑼。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⑽。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⑾。
蒹葭采采⑿,白露未已⒀。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⒁。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⒃。[1]
词句注释
⑴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蒹(jiān)葭(jiā):芦苇。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青苍,老青色。
⑵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⑶一方:另一边。
⑷溯洄(huí):逆流而上。洄,弯曲的水道。从:追寻。
⑸溯游:顺流而下。游,一说指直流的水道。
⑹宛:宛然,好像。
⑺萋萋:茂盛的样子。一作“凄凄”。
⑻晞(xī):干,晒干。
⑼湄(méi):水泮,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⑽跻(jī):登,升高。
⑾坻(chí):水中的小高地。
⑿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⒀已:止,干。
⒁涘(sì):水涯,水边。
⒂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⒃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