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是个好人,也是个好皇帝,得民心程度在当时相当于我们的周总理,简单分析一下是怎么做到的:
1 中兴之主:之前的朝堂存在很多问题,百废待兴,发展空间多,成长空间大,主要是干出了成绩,对比分明。
2 君臣齐心:孝宗礼贤下士,温和有礼,能听进人言,还把大臣当成平等合作伙伴对待,从来没有过的,大家都感动哭了,自然上下一心,政治清明。孝宗对人心的把握很准的,兵法有云:攻心为上,孝宗就是此道翘楚,而且明孝宗很厉害的一个点就是能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可以实现臣子的个人价值,人么不就求个名或利,满足了这一点,臣子的心也抓住了。
3 为民办事:君臣齐心加上孝宗擅长用人,人用对了真的给民办事了,人民就觉得很满意,更加拥戴了,以此得民心。
4 帝王模范:前三项综合就成为了帝王典范,一下子成了精神领袖了。后面嘉靖想黑孝宗,是根本不可能黑成功,孝宗可是帝王典范,还是明朝出的,大家都不忍心黑,即便要改也是往好的改不可能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孝宗实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成功帝王策,对于以后的皇帝来说学习价值很高,可以少走一些弯路,然而后面的皇帝都不以为然,甚至大家都觉得做不到,毕竟实录里面不止有良策,还总是秀恩爱,让后面的皇帝学习一夫一妻秀恩爱,这个太难了。
5 实力宠妻:宠的国内外谁都知道,把自己打造成超级偶像,模范丈夫,这个很厉害,很得民心的,就是放在现代,听到这么恩爱的夫妻,也都还是羡慕祝福的,何况那个时候,还有这种风气一带,大家都挺喜欢一夫一妻的,毕竟这样的好处多,没准运气好被圣上看上谈谈宠妻秘技这不是就好出头了,最主要是有机会表现自己。
综上所述,明孝宗不仅自己能干,还拉了一大波粉丝团臣民都有,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
嘉靖时期我觉得最大的悲剧:良臣不能善用。
下面说大礼议,杨廷和要让嘉靖叫爸爸事件,其实也算是民意所向了,孝宗的声望在那里放着呢,大家都不希望孝宗绝嗣,但嘉靖不明白呀,就白瞎了,后面还是有修补的机会的,但是呢嘉靖犟呀,不好好和张太后打理好关系,这下子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更不好了,议论纷纷,在这点上比孝宗差远了,孝宗当初对皇太后可好了,那也不是亲妈呀,方式很多种,偏偏嘉靖选了最差的一个,正面扛是杠不过的(主要问题是嘉靖的影响力不及孝宗,他需要借助孝宗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帝王之路走的平坦一点,时间长了嘉靖干出成绩多了,到时候他干什么都没人有意见)。
杨廷和让叫爸爸,是因为叫爸爸有好处,大到压上他所有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了:看看小朱武宗就知道了,大家对他的包容度很高,随他玩,再者无形随意透露点我要做我爸爸那样的人(帝王模范不是白叫的),这点武宗做的很棒,不排除的确是人家爸爸的缘故,这个是明志,让大家都知道你的未来发展意向,才能让人放心,所以说有很多帝王都表示我要向尧舜禹学习,做个好皇帝(在当时明人心中孝宗比尧舜禹轮廓清晰,所以向孝宗学习比向尧舜禹学习效果更好一些,当然两者都学习是最好了)。再者呢,张太后还活着就是个天然的金大腿,稳稳抱住了这辈子啥都不做都能妥了,而且张太后还不能越过皇帝直接执政,所以说对人家态度好点,至少在外面表现的好点,内里不堪也无所谓,但是呢轴呀,对着干去了,然后过火了玩脱了,这就没办法了。
还有一点是杨廷和对自己盟友张太后的考量,如果嘉靖叫孝宗爸爸,就得叫张太后妈妈,这可能是嘉靖最不能忍受的一点,这里还有杨廷和的想法的:一呢有张太后辅政,朝政上就很有把握了,很让人放心;二呢要论帝王之道朝野上下都没有张太后有发言权,毕竟亲历两朝帝王,可以说杨廷和是给嘉靖选了个好老师。张太后政治手腕很厉害的:可以从小朱武宗可以放心的把朝堂交给张太后和杨廷和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这是需要极高的信任度的;再者武宗去世后无嗣新帝继位,张太后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手段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女人真的不好惹,而且即使是这个敏感时期各国也无人敢犯(也有小朱武宗的一部分功劳),你可以说是杨廷和的功劳的,但是皇权至上,没有张太后的支持,杨廷和也很难办成事(需要名正言顺,这个非常重要,其实就相当于张太后是董事长,杨廷和是总裁/首席执行官,让人不满意了直接罢免你),弄不好就和严嵩一样名声臭臭的了,为可怜的严嵩默哀。
张太后历经三朝,功劳还是很大的,大家也是知道的,所以后世评价顶多一个娇妒、护短再无其他(张太后在孝宗时期,看着似乎没有什么建树,不过有那么厉害的老公,小张只需要负责貌美如花就可以了)。
大小珠玉(孝宗、武宗)在前,嘉靖本身就很难打开局面(起点太高,发展空间小,上去不容易,下去很容易,有对比就有伤害),所以呢叫孝宗爸爸会容易点,但是嘉靖很不乐意叫爸爸,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困难路线,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走下去了。
========================================
张太后席藁待罪,给嘉靖下跪给弟弟求情事件,我原想着太后没必下跪,毕竟太后代表着孝宗、武宗两个帝王的颜面,后来琢磨了下如果是为了让弟弟的日子过得好些还是有可能的(太后还挺实在的),嘉靖还很得意,其实太后这么做完全是给大臣看的,啪啪啪打脸一片(居然这么对待孝宗的遗孀、武宗的母亲,你们臣子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太过分了),顺便把嘉靖拍的再也翻不了身了(名声玩完了,嘉靖这货估计一辈子都不大明白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的意思),如果不是被逼到这个份上,估计张太后也不会这么做吧。
嘉靖不想被大小珠玉压着动不了,事事都想争先,但是选错了对手,跟死人斗,大家都知道斗不赢的,压根就不存在输赢。最后结果:嘉靖黑不了孝宗黑武宗,然后把自己老爸捧高高,之后他儿子伙同大臣黑嘉靖,然后武宗世宗一起都被黑了,关于这一点我感觉武宗是真的倒霉,毕竟人家是真的干出成绩的,瑕不掩瑜么。平心而论,嘉靖做的事吧大家都看的挺爽的,不过还是一句话:事发一时爽,事后火葬场呀。
----------------------------------------------------------------
席藁待罪:席藁(gǎo):藁,指用禾秆编成的席子。坐卧藁上是古人请罪的一种方式,因以指请罪。
宋·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钺之诛。”《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郑安平降敌,既已族诛,范雎亦该连坐。” 于是范雎席藁待罪。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闻得今日还要席藁入朝,抗颜力诤。”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我儿,为父的今日席藁面君,危词极谏,少不得要触犯天威,定以极刑加我,我死也心甘。”
========================================
关于宫女弑君那件事,我觉得民间谣传的可能性更大,翻阅了一遍实录那个时期的记载没有发现这个事件的描述。很有可能当时有很多人都在想如果嘉靖的生命终结在去西苑修仙前夕,那么历史的走向会更好,所以编了这么个故事表示愤懑,至于为啥会有宫女的名单应该是增加可信度,从名单可以看出来都是前朝旧臣,孝康敬太后过世后,宫里有没有这些人都是问题,但是平心而论既然传出这样的谣言,还这么用心,说明当时如果真的那么做了的话,还是很有可能成功的,可惜世间难买早知道。
嘉靖后期的表现着实令人失望,比当官不为民做主的性质还恶劣,因为他是皇帝,君主,最大的官都不管事了,上行下效,整个朝堂都完了。对于当时的有识之士来说,这件事等同于国耻了,令人羞愤到难以启齿,啪啪啪的打脸。在这一点上,嘉靖不如严嵩很多,在其位谋其职,就算风评再不好,该办的事一样得办。在此标注一点:清朝对嘉靖其实没啥可以抹黑的,因为明人自己就抹黑了,他后期干的事影响太不好了,为了把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只能推说他人品不行。
其实嘉靖聪明但也有限,普通人的范围,但是能当大臣的哪个不是人精中的精英,只能说双方层次落差太大了,嘉靖不懂还不听话正面杠,这样的结局显而易见,而且到了后面张太后去世了,刚好是该他大展宏图的时候出家当道士了,很让人郁闷。
大家可能对后面嘉靖修仙的恶劣程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我打个比方:X国总统某某,不好好当政,跑去教堂当神父了,一当就是二十年。这个消息传到咱国内:第一印象,这总统真够搞的,是不是真的;第二印象,好机会,干倒X国。这样很容易引发国战,所以说嘉靖这么干还不如在皇宫里面做木匠呢,叫人省心。
========================================
声明一下,嘉靖不坐朝和武宗不坐朝有本质区别的:小朱虽然不在朝堂,同样也是批奏折的,何况朝中有太后廷和坐镇,朝堂稳固,再着后来蒙古王子来犯小朱也是去了的,而且还取得了胜利,成功表达了一个态度,即使朕未坐镇朝堂,但对国内外所有动向都了如指掌,再者也是示威,如有来犯,干翻他,总归应州大捷的结果还是很令人肯定的,而且小朱先天条件好,小朱是孝宗的儿子呀,天生优势就有一大波粉丝团跟随,在此之上小朱爸爸孝宗给小朱铺的路很好:我儿子很聪明,要是教不好就是你们的问题,你们看着办。当然如果有大臣不明白孝宗的意思的话,张太后也会让他们懂的(张太后自带属性:护短)。嘉靖也是有优势的就是扶持他上位的张太后和杨廷和,结果没把握住,所以呢谁叫嘉靖没有个牛气的好爸爸、好妈妈呢,还不好好叫孝宗爸爸(半途跑了,估计觉着时候到了),而且自张太后去世后,蒙古鞑靼蠢蠢欲动,大家可以看看嘉靖的表现就知道孰胜孰劣(明实录有记载哦)。
网友评论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欢迎关注🍻📱投稿🚩《名人名篇》⬇
🌍《名人名篇》↔https://www.jianshu.com/c/3df521b1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