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简书电影社会热点
《见字如面》:提笔交心,让我们感受书信的力量

《见字如面》:提笔交心,让我们感受书信的力量

作者: 看海的小丸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2-19 14:10 被阅读5624次

一个人、一之笔、一盏灯,一个幅暖心画面。

一立台、一个人、一封信,一段动情的回忆。

近来,在黑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电视节目《见字如面》。这是一个有温度的节目,一个有思想的节目,更是一个洗礼心灵的盛宴。

01

这个节目的前身是英国的《Letters Live》,是邀请莎剧演员等为观众朗读各个时代的信件。《见字如面》借鉴了这种形式,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沟通方式,打造出独特的浪漫。

本节目的导演关正文表示:为了节目达到更好的效果,他率领节目组,从全国大图书馆、档案馆、文学馆、博物馆、文史研究机构,名人故居,民间以及私信收藏家等手中,初选了千余封信件,再精挑细选,选出了最后的百余封信件来让观众欣赏。

邀请嘉宾读信,解信。一个立台,一位读信人,几百位听众。再配上一束柔和的灯光,用书信交流,让心灵对话,使人感到了一阵安静与深邃。

很多人都会问,这个节目想表达什么?

我想说:用简单的方式,表达深邃的思想,感受文化的精髓。见字如面,提笔交心。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我们在一些不经意的信件中,在特殊情况下的家书中,一封封感情真挚的表达,一段段充满回忆的历史,更是一首首人性的赞歌。

当观众被各种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腻坏了的同时,近期一档没什么噱头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却安安静静地火了。节目当中,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他们的演绎声情并茂,可以在寻常的书信故事当中发掘出情感内蕴,这样的表演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味。

02

这几期看下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代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诀别信《我不愿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由蒋勤勤朗读。

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

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这就是爱情。一段为世人所赞叹的才女林徽因用自己细腻的感情,用怀念而又不舍的悸动在年仅16岁时,就写出了这样的词句。

林徽因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徐志摩说:若你安好,便是晴天。但这爱情发生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这是天下最遗憾的一对儿。徐志摩遇见林微因,恨不相逢未娶时;林微因看到徐志摩,不能承受破坏他人婚姻之痛。

让林徽因逃离激情、逃离欧洲的,是张幼仪的眼睛。作为这爱情的被伤害者,张幼仪的目光洞悉一切,哀婉入骨。林徽因的退出并没能挽救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离婚丧子之痛,也让张幼仪一夜长大,从羞怯少女转身成为铿锵玫瑰,成为中国第一代女银行家。

只有16岁的林徽因最终选择了退出。她给徐志摩写下分手信,我们无法想象一个16岁的少女,竟能如此细致地感受和表达爱情缠绵中的痛苦与决绝。

蒋勤勤的演绎,完全化身为林徽因,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拒绝。一种浓烈的爱,不舍的情怀,更感受了心惜诀别的情。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对你的爱不会变,但我终究逃不过她的眼神,逃不过自己的心。我希望我们的一切彼此珍惜,希望我们能再续前缘,但这一切就交给上天安排。

03

还有就是张国立联手王耀庆读的1983年画家黄永玉与戏剧大师曹禺之间的往来书信。张国立和王耀庆所读的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交流。

1983年,黄永玉写信给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曹禺,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他的仰慕倾心“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更在信中诤诤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曹禺接信后,视若珍宝,夹在相簿里反复翻看,还叫来妻女和他一同阅读,最后还把那用毛笔写就的9页长信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

收到黄永玉的信十三天之后,曹禺同样也回了黄永玉一封长信,感谢他的坦率和真诚,并由衷地希望,”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这就是友情。一段让人不禁感叹的真诚。

来自台湾,公认“全中国扮演金领最有说服力“的实力男星王耀庆演绎当年59岁的黄永玉,他慷慨陈词,澎湃铿锵,把鬼才黄永玉的率真坦诚和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黄永玉”的激越高亢不同,张国立把曹禺的沉着厚重却又睿智敏锐的一面刻划的入情入理。节目完整呈现了绘画大师和戏剧大师的思想交汇,其思考之锐利,言辞之恳切,令人动容。两岸两大实力派男神同台飙戏,如被角色附体,高潮迭起,观众大呼过瘾。

从这里,我们体会了思想的饱腹,便得知文化的韵味。获得了人文的关怀,便感受了真诚如见的温暖。

04

《见字如面》,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地抚慰着信息爆炸时代的痛点,比如通信越来越便捷,但交心越来越困难,比如面对面坐着,但大家都只顾看自己的手机。

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我们中国人则对于“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所承载和连接的生活方式,却在信息时代,通过娓娓道来的朗读,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近期一些包括《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之类以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走红以后,让我们更多的发现中华文化的逐渐缺失。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提笔忘字越来越明显,更别说随口的诗词运用与背诵。

所以,当我们在铺天盖地的娱乐真人秀中眼花缭乱,迷茫的时候,更需要诗词歌赋的滋润,需要文化精神的洗礼,让我们着干涸的思想和心灵得到充足的营养。因此,那些专注于表达人的基本情感的,以及传递如中国传统文化等审美品位的节目广受好评。

见字如面,见信交流。

一个人,一封信,生命中的那段情。

见字如面,提笔交心。让我们一起感受书信的力量,文化的深情。

PS:最后推荐大家看看这个节目。去感受一下这种如面大师的氛围。(笑脸☻)


我是小丸子。期待与你相遇。

相关文章

  • 《见字如面》:提笔交心,让我们感受书信的力量

    一个人、一之笔、一盏灯,一个幅暖心画面。 一立台、一个人、一封信,一段动情的回忆。 近来,在黑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电...

  • 见字如面——感受书信的魅力

    书信真的离我们远去了,随着联络的越来越便利,人们用微信、QQ、短信大不了打通电话来保持联络,坐下来,摊开纸,提...

  • 提笔见字如面

    提笔见字如面啊。 可以不用你回答。 仿若我见了, 见你安然平和, 见你笑意盈然, 见你笃定自信, 见你分寸自握游刃...

  • 见字如面·书信

  • 见字如面—叹无常

    见字如面 这是见字如面,给自己的定位。 简介 《见字如面》是一档定位于“以书信打开历史,借文字阅历世事”的阅读推广...

  • 提笔问好,见字如面。

    (写在前面:见字如面。放在十年,二十年前,这四个字常会出现在我们眼帘里,基本每一封信的抬头都是这四个字。《见字如面...

  • 书信传情 见字如面

    书信传情,见字如面!5月5日,我们带着自己给最想写信的人写的一封信,进入了“朗读吧”。因为今晚我们要用读信...

  • 见字如面,关于书信

    提起书信,自然会想起《傅雷家书》,短小精悍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也会忆起冰心的《寄小读者》和《再寄小读者》,...

  • 简年2: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书信情怀

    看了《见字如面》这档书信朗读节目,重拾了我对于书信的一些记忆。想到曾经收到一封信的开心,提笔写信的忐忑与期待,再想...

  • 重解《见字如面》,感悟书信的力量

    导读: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 如今在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的冲击之下,书信早已被邮件、社交软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字如面》:提笔交心,让我们感受书信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kj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