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管理者的工作习惯“跑偏”,往往为了考核而去做绩效考核,为了管理而管理。
其实,绩效考核的终极目标是经营人心,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有主人翁精神。
不清楚这个目标的话,再多的管理活动都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
而当下大部分企业喜欢用KPI考核来考核员工,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员工排斥、抵触,导致KPI慢慢流于形式。
KPI为何引发诸多非议?
1、流于形式
我之前认识的一家公司用的就是KPI的考核方法,但是形同虚设,公司里最优秀的、业绩最好的员工得的分数反而是最低的,主管、上级在给员工打分数的时候凭的是自己的主观意见或是跟谁关系好,KPI考核流于形式,最后不了了之。
2、奖的少,罚的多
KPI考核方式,员工达不到目标要求就会被扣罚工资,导致员工非常反感,长时间扣罚绩效工资,员工自然而然会选择跳槽、离职,企业自然遭受巨大损失。
3、设计难、操作难、实施难
KPI在设计时缺乏历史数据支持,数据提取、比对较难,企业为做KPI而做,忽视了KPI的系统性,且KPI缺失利他共赢的绩效文化及价值观,企业与员工都在关乎自己的利益,没有达成共识。
4、KPI作为绩效考核衡量的工具,其本身不具备激励的功能,即使勉强与激励挂钩,由于力度小,产生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5、KPI会导致员工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员工很少会关注与自己考核指标不相干的事情,也很少关注企业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
而事实上,员工真正想要的是绩效激励而非绩效考核,简单来说就是:
1、可持续增长的收入
2、相对和谐的工作氛围。
所以企业要做的就是打造好有激励性的薪酬机制文化能量场,让员工的收入有持续增长的空间,快乐地工作,同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结果!只要当员工的收入和企业利润挂钩时,企业才能越做越好!
如何设计激励性的可持续收入增长的绩效方案,让员工有“奔头”?
KSF是一种能体现管理者和企业共赢的模式,它一般会给管理者开拓6-8个绩效激励渠道,并在每一个渠道上找到平衡点,超出平衡点即做出分配细节,这个模式分配的不是企业既有的利润,而是一种超价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结果、效果与企业进行价值交易,企业赢得的是高绩效、管理者员工赢得的是高收入。
与传统薪酬、绩效模式相比,KSF薪酬全绩效模式着眼于五个要点:
1、大弹性、宽幅:
定量薪酬讲求的是稳定,变量薪酬追求的是激励。变量越大,弹性就越大,激励性就越强。因此,KSF要求从原来的固定薪酬(或底薪)中拿取不低于50%的部分用于宽带激励设计,通常比例锁定在60-80%。
2、高绩效高薪酬:
·员工创造的越多,获得的回报就应该越高。多劳多得,才符合人性需求及市场规则。
·企业不要担心员工的收入高了,而是要致力于一手提高员工的收入,另一手促进员工创造高价值、高绩效。
·相比而言,员工收入高稳定性就强、对公司的认同度与归属感也会得到改善。
3、利益趋同:
·在传统模式之下,员工与老板的利益通常是矛盾的。员工工资属于管理成本,工资水平走高人力成本就会上升,而企业利润就会下降,因此,老板内心不太愿意增加员工工资。
·而KSF认为员工工资应该属于资本,员工是来创造价值的,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
·所以,KSF模式的追求结果是:员工收入越高,企业赚的就应该越多。只有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实现趋同,思维才能统一,目标才能真正一致。
4、激励短期化:
激励设计有两种倾向,一是短期化,即月度;二是长期化,即三年以上。不过,任何激励设计都不能忽视短期化的趋势。没有努力的现在,何谈美好的未来。所以,KSF倡导的就是先做好月度激励,再扩展到年度及长期。
5、管理者转向为经营者:
1.管理者做事,经营者做价值和结果。管理者管人,经营者要经营人。
2.管理者为老板打工,经营者必须为自己干、团队一起干。
3.管理者只关注自己的收入,经营者必须创造价值和增值。管理者的起点是先得到,经营者的起点是先付出。
KSF设计的六个步骤:
总结:
有了这样的机制,企业就不用担心员工不好好干活了。
“欲先取之,必先与之。”可以说,企业提供的是一个平台,一个让员工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个平台搭建好了,自然会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盟,也就是筑巢引凤。那么,企业的良好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此,您有更好的建议和看法? 欢迎评论、交流(请留下你的足迹)欢迎添加下面,小编个人号保持更紧密交流
运营作者|曾老师 (zwwjx168)
职位|咨询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