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鲁迅博物馆

作者: 5326ce695239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23:48 被阅读186次

             京城的冬是凛冽的,寒风渗入毛孔直刺筋骨,道路旁尽是脱去生机的树,毫无花叶,十分萧条。而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着时代的热烈。我骑着车,穿过冷风与往来的人和车,依着地图,绕过栋栋建筑,来到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处在一堆民居平房间,没有高耸雄壮的建筑群,也没有缤纷艳丽的装潢,非常不显眼,仿佛流落在时光里。这同我在北京所到的地方,有着巨大的差别。

              进门便是大院,大院正中立着鲁迅先生的雕像,洁白如玉——他半躺在花丛中,抬头仰望东方——那边能迎来第一道曙光。我从右侧走进陈列馆。令人震惊的是,馆里几乎没有人,一两个管理员走来走去,但没能搅动这冷清。不过这样一来也好,可以不用像在其他景点一样,人山人海的,相互推搡,挤着拍照。今天我独约了鲁迅先生,可以安静详尽地聆听他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他年少时在浙江私塾里刻在书桌上的“早”,奠定了他“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的人生理念。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鲁迅先生的故事,印象也最为深刻,因为小学那时我们所用的许多木桌子上也刻有“早”字;一开始不知出处,以为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后来从语文课本才得知这“早”字的缘来。自己也曾用小刀在自己的桌边有模有样地刻了个“早”,但始终没有郑重地把它刻入心里,过去求学期间,精神很是懈怠,真是惭愧不已。

               接下来便是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馆中陈列了他在三味书屋、南京水师学堂、南京矿路学堂所学的课程,教材以及他钟爱的读物,这期间他广泛接触国内外新思想,促使了他对国家国民的思考。随后他获公费赴日本留学,一开始他觉得生命科学和医学在国家振兴中有着重要作用,便从地质矿物学转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由于看到日俄战争中被斩杀的中国人和围观中面容呆滞精神颓靡的国民,他意识到了大清国的腐败无能,民众的麻木不仁,深知医学能医治肉体,却无法革除精神中的顽疾。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只有用笔呐喊,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出路。于是弃医从文,开始以笔代药,医治时人的弊病。

              沿着参观路线,一一见证了鲁迅先生在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期间的文学创作,便能领略到笔耕不辍的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针砭时事不畏强权的气概,那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操,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那种 “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的先行者的勇气。出乎我之意外的是,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杰出的翻译家,精通日语和德语,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给中国文坛和社会思想带来了许多新鲜血液,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推动了思想解放。

              安安静静地听闻了鲁迅先生的勇士般的一生,我内心无比激动,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他身旁,感受他奔走奋斗的峥嵘岁月。我读初高中时一直喜好民国大家的文字,而其中我最敬佩的还是鲁迅先生的文采文风文骨,他首开白话文创作,文章合为时而作,其文章如重锤般给时代重重一击,字里行间充满强硬冷峻,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正直不阿,是中国的民族魂!

               陈列馆西侧是鲁迅在北京教书时所住的故居,一进门便能看到院里有棵鲁迅先生栽的树,长得很高,但在冬日里一丝不挂,十分干练,我觉得却有鲁迅先生的精气神。院里南边是书房,正北边是鲁迅先生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寝室,旁边挨着的“老虎尾巴”则是鲁迅先生的房间。我从后院的窗里一窥他的房间,里边没有什么家具,非常简陋,一桌一椅一床和若干书画而已,还有一套小桌椅,大抵是会客时用的吧。后来我才知道,这后院原来就是散文《秋夜》里那个“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的后园。

    鲁迅先生的房间

               走访了故居后我便走出博物馆,忽然才想起,原来元旦假期昨日已结束,今天人们都按部就班地工作去了,这大概是今天馆里这么冷清萧瑟的原因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访北京鲁迅博物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ad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