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每天写1000字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李克富 || 面对这样的求助怎么办?

李克富 || 面对这样的求助怎么办?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9-03 05:49 被阅读4520次

    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就不能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成为行业规则的机器;来访者也是“人”,可能会遇到人所遇到各种问题——他的丧钟也可能会为我们而鸣!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多少人发生了“求”和“帮”的关系。

    咱们只讨论,不争论!

    最近加入了一个群,经常看到讨论的案例。第26个案例(略作文字改动)是这样的:

    初二男生,因厌学,每天呆在自己房间睡觉、玩手机。不和家长见面说话,饭都让放在门口,要求家长离开后才端进房间吃。房间已两个多月没打扫,臭味扑鼻。求助于老师,老师叫学生到家中看望并说都很想念他,而他却不见。老师曾亲自上门,他门也不开。家长因走投无路而找咨询师,要求上门给孩子咨询。
    面对此个案,你作为心理咨询师:
    1. 去不去咨询?如果去,将怎么办?
    2. 如果不去,理由是什么?将给家长提供什么建议?
    避免隧道视野效应

    在我看来,该案例并非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简单,今晨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按照心理咨询的专业要求,当然不该答应家长“要求上门给孩子咨询”,理由很简单也很明确:孩子没有求助,因而不是求助者,而“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其服务对象是而且只能是求助者。如果贸然去,心理咨询师所做的至多也只能是没有求助者的“咨询”而不是“心理咨询”。既然选择了拒绝,咨询师也就没有义务和必要给家长再提供什么建议。

    “作为咨询师的人”给出上述回答的确没有毛病,没有任何违规。但是“作为人的咨询师”呢?或者,如果我们不只是从“专业”而是还从“职业”角度来对此予以审视呢?

    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就不能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成为行业规则的机器;来访者也是“人”,可能会遇到人所遇到各种问题——他的丧钟也可能会为我们而鸣!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多少人发生了“求”和“帮”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心理咨询师如何帮才是恰当的呢?

    不回答“如何”是我的主张,今晨我被打脸!

    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如果家长直接找到我或通过某种方式联系到我,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客气地让其跟我的助手讲明情况。助手经过了我的专业培训,也有着明确的职业操守,应对这样的问题自然轻车熟路。我的意思是,“去”还是“不去”,绝对不能从我的口中说出——我只负责咨询室内的咨询,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不必要的现实问题和伦理冲突在助手那里就能得以恰当处理。我不支持那些“单打独斗”的同行,预约、咨询、收费、随访等都由自己来完成,事实也证明这样的“独行侠”更容易出事儿。

    当遇到这样的孩子时,我也的确有过多次上门咨询的经历。记得第一次是在家长已经找我咨询了两次之后,我对家长和孩子的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与一位跟我长期合作的资深精神科医生进行了讨论,之后决定上门见孩子。

    不得不承认,对这样的案例,精神科医生要比我有经验得多,进门后的言谈举止都不像我那样小心翼翼。强行推开房门,孩子极度愤怒,但由于父母没进房间,面对两个陌生人,孩子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一问一答自然流畅。

    对于孩子的表现,结束后家长比我俩更吃惊!

    精神科医生肯定地对家长说:“孩子不是精神病,你们夫妻俩还是继续做心理咨询吧!”这个判断很重要,不但给了家长足够的信心,也给了我极大的勇气。

    这次之后我就有了经验,对于这样的家长,在咨询过程中我会建议先找精神科医生给出判断,在排除精神病后再咨询。而且,我也知道很多精神科医生的确是在上门后对孩子做出初步判断的——至于人家是如何上门的我就不管了,我只看家长们给我出具的文字,那上边不但有诊断,还有签字。

    针对该案例,我想分享的是,“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职业”要比“专业”的要求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这与回答通过文字案例提出的问题是非常不同的。

    以上,仅供参考。感谢案例提供者,期待同行们指正、拍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刘丽囡:效应太多了,还是学基础踏实,静候老师来夯实操
      • 聆心2016:作为咨询师的人立足于讲规则,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作为人的咨询师则侧重于助人,是人文精神的表达。
        两者并存不对立,统一不矛盾,要做的是广度范围的区分和深度分寸的拿捏
      • 在温暖的阳光下:“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职业”要比“专业”的要求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这与回答通过文字案例提出的问题是非常不同的。
        第一次知道了隧道视野效应,心里很惶恐,貌似比井底之蛙还要无知😓
      • 漠上苍穹:隧道视野效应,学习了!
      • 漂亮的花:心理咨询师把自己当成“人”,把求助者或来访者当成“人”。
      • SZ_68de:‘以人为本’,简单四个字做起来是很难的。有朋友曾经问我:我可以找你做咨询吗?当时,我义正辞严地拒绝了:不行,规则里说不能给熟悉的人做,这样关系不单纯。当我还在为自己的‘坚持原则’而暗喜的时候,老师一句:你是作为咨询师的朋友,还是作为朋友的咨询师呢,瞬间把我打回原形。
      • 陈加茂:这个比较复杂,从原则上讲不能去,但区分一些特别的情况后也可以去,具体咋区分,老师说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精神科医生去区别是否是精神病,一个是助手区分。
      • L一钧:老师总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则陷入了“隧道”……居然忘了一切“以人为本”
      • 窦泽燕:需要一个精神科医生做朋友:sweat:
      • 28a29ca5b23f:真实的案例,使我这个菜鸟下水时有了信心,谢谢老师。
      • 方圆fg:凡事有三个以上的办法,只要想做就一定会找到三个以上办法。“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请看《判断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https://www.jianshu.com/p/57fdc8501384
      • 付海霞_3107:隧道视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若处在隧道中看到的就是前后很狭窄的视野,进而阻碍了认知水平和心智。
      • 泡芙小姐01:刚过3级的菜鸟,离这个还远……
      • 青玫_2989: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就不能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成为行业规则的机器;来访者也是“人”,可能会遇到人所遇到各种问题——他的丧钟也可能会为我们而鸣!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多少人发生了“求”和“帮”的关系。
      • 33053de55913: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就不能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成为行业规则的机器;来访者也是“人”,可能会遇到人所遇到各种问题——他的丧钟也可能会为我们而鸣!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多少人发生了“求”和“帮”的关系。
      • 张凯丽1985:“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就不能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成为行业规则的机器;来访者也是“人”,可能会遇到人所遇到各种问题——他的丧钟也可能会为我们而鸣!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多少人发生了“求”和“帮”的关系。”
      • 晋春77:遇疑难个案先了解情况,之后请教精神科专业医生,当医院开具证明确定不是精神病人后,根据实际,再进入个案流程,开始进行治疗过程。这是我们的职业操守。社会的和谐取决于”求”与”帮”的关系的多少,同时清晰我们先是”人”然后才是咨询师,先有”心”后谈钱。
      • 怒放的叶子:看了老师的解析,顿时有种“姜还是老的辣”的感慨生发出来。在心理咨询这个江湖中,稍不小心,就逞了英雄,成了狗熊,要做到收发自如,应对得当,还真得身经百战,百炼成钢。

        之前接触了一个有点类似的案例,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水平,没有足够的自信,对对方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于是推辞掉了。刚开始做个案,我宁愿稳一点,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是对对方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具体到文中的案例,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很难一下子做出选择,去还是不去,是多种因素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事实上,在接个案时,我们面对的总是具体的人,如果只见原则,不见人,难免流于刻板,反之,抛掉基本的原则,以身涉险,也行不通。

        另外,目前身边的咨询师大多还是配不上助手的“独行侠”,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抱团合作以规避风险?
      • 爱变心理战志清:“适度、灵活”如此拿捏到位,我等要到何时才可以修炼至此😀
      • 王冬青_a475:在设置下变通,学习了!
      • 老连Alian:医者仁心,对老师的仁心之举,由衷感佩。职业和专业都要建立在一颗助人救人的仁者之心之上。
      • 猫猫在路上:确定做咨询前,首先应考虑咨询关系的匹配。先要排出人格异常,还有就是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匹配度,求助者求助问题的是否是你的专长,咨询师有没有把握解决类似问题:“没有瓷器就活别揽金刚钻”,否则只会害人害己,于事无补。
      • Z沙漠胡杨:医生尚有检验等客观数据为依据,而心理咨询师有这么多“度”需要衡量拿捏,咨询水平全靠个人修为。
      • 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曾听老师说过,"求助者求助者,没有求,哪来的帮,何况要看求助者的求助愿望强不强烈,分的清来访者和求助者的区别,这是能保证咨询效果的前提",当时就觉得这心理咨询师也太没人情味了,问老师是不是必须按这样的程序走,老师说是的,但凡事都有个度,可灵活运用。当时一直到现在都是懵懵的,到底怎样算是个“度”,今天看到老师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这只是老师案例中的冰山一角,但只这一点拨就学到很多东西,感谢老师!
      • 陶然_0e27:自己如何能每天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也是个课题。自我修炼吧。
      • 7f7c7379bc0f:不回答“怎么办”,去不去咨询看当下状况决定,咨询没有对错,在法律及伦理基础上有效即可。
      • 兔莴苣:“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职业”要比“专业”的要求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感恩老师的教导!🌹🌹🌹
      • cc2aa2a9d081:遵循咨询规则,特殊情况还要特殊对待。这就是作为"人的咨询师"的悲悯情怀!特殊的方式前提的"自保",结伴同行,诊断在前,都是必须必要的!李老师的文章,又一次让我觉得知识就是个无底洞
      • 萍水相逢萍:没能力时,瞎帮不如不帮🙊
      • 清晓视野:人文情怀在心理咨询中很重要。先做人,再做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一定按规范程序来。心理诊断第一步,排除医学因素,第二步,排除精神病,然后再进行神经症的区分。讲科学,按照程序逐步做诊断,对人对己都有益。
      • 当下宁静:“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职业”要比“专业”的要求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这与回答通过文字案例提出的问题是非常不同的。
        真不容易!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太多,确实应该提高咨询费
      • 辛迪Cindy:喜欢这样的案例分析,感恩我师🙏
      • 李宜秦: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欠缺什么。踏踏实实的学习练习
      • 王明鹏:无论什么职业,多去实践,获取经验,这都应该是一辈子的事。
      • 清净_6584: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遵循“法大于情”,正是缺少了太多“情”才容易让人受伤。而我们咨询师是不是能在不破坏“章法、原则”的基础上,去唤醒“情感”呢?
      • d5c390caf068:理论和技术都是基础,人文情怀才是心理咨询师的底色,警惕自己陷入“隧道视野”!
      • 丁金波波种快乐:好人太好了,所以坏人才会太坏。😀
      • 千江的月: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比理论更有说服力。看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路是严格按照实操原则来做,没有求不能帮,更不能上门。今晨老师的文章,和同学的评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隧道注意狭窄",受教了。
      • 唐铭含:1.自我保护和行业规则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2.案例处理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有些需要打破规则;3.人的职业优先于职业的人,对家长的共情,去的行为本身是给予希望;4.与精神科医生的合作;5.诊断在治疗之前,诊断本身就是安心的治疗
      • 茶语茶意:功德无量的救助
      • 528d3a56da7f:因为知道自己无知,并不敢贸然回答😡
        对于这种案例我也是作为‘人’从悲天悯人的角度在不断思考着,可是并没有经验和能力回答,今读了老师的范文收益匪浅🙏
        💪💪💪
      • 曲晓岩:虽然老师用一整篇的文章解释介绍了类似这种案例的处理原则和标准,但我仍然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答案,选择“去”或“不去”的理由都能成立。
        就像之前学习职业伦理时的一个问题:求助者咨询结束后,非要送咨询师礼物,你收还是不收呢?前提是求助者已经付过咨询费了。
        “去”没错,“不去”也没错,这是两个不同阶段的选择,能清楚地判断自己是在哪个阶段,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 于丽萍_ylp:又一次被敲响警钟,诊断先于治疗并大于治疗,其次才是作为人的咨询师!!!
      • 衡润心怡:听老师讲课前真接触过如此案例,也是去家里做咨询了。最终结果虽然转好,但我个人判断却是专业性不足理论性不强程序不对。前段时间听老师讲课后忽然有所感悟,猛药才能对恶疾,但我前几天群里针对案例的留言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给任何人咨询前必须先做好分诊,确定是我们咨询范围内的,在慢慢铺开去做。多么痛的领悟!很希望如此案例分析还会有很多,不算奢望吧?
      • 觉悟_b2f4:对于这样的家长,在咨询过程中我会建议先找精神科医生给出判断,在排除精神病后再咨询。
        针对该案例,我想分享的是,“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职业”要比“专业”的要求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这与回答通过文字案例提出的问题是非常不同的。

        学习,学习,深入学习!
      • yayama2001: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去”且结合当下的情况,和精神病医生共同来完成这次咨询。职业专业要分清。
      • 王振法: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大显老师悲天悯人的情怀,点赞:+1:
      • 糖葫芦_7604:老师是理性的!
      • 林意_3a87:那个精神科医生强行开门细节,是不是求助者躺在地上不起来,咨询师踩着他出去,目的是干掉他的依赖?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以人为本,更多的看到人。
        我们首先是作为人的咨询师。学的再多不如实战训练。
      • 丹睿丹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有一条路,既不左又不右,既满足我们悲天悯人的情怀,又符合行业规范的原则。
      • 19e1fde69862:好象我有点靠谱了。老师今天的文章对我这样的隧道脑很受用,直接给出做法,再多给几百个,我全背下来,到实战时也能用上吧!
      • 唐山赵建慧:假如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在精神科医生确诊后,跟孩子的父母说,一切心里问题,都是关系问题,是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要想孩子改变,只有父母的改变在前才有可能。我会选择父母行为上有明显改变后去见孩子,当然,我会先通过父母了解孩子的性格,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只要孩子的能量流动起来,我就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 孙丽芹_520:有原则,还得灵活。作为人的咨询师很重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活的问题
      • 808e1ccc5854:看了以后积累了实操的流程和经验。每个行业都有规矩,但又不能死板行事,最终要实现结果,而不是执行流程。
      • 魔法药水:这“隧道”和“井”有相似之处,我还是那只“蛙”😬
      • 穆占叶1:我需要重新反思之前推掉的那些案例。职业专业要分清,还有和精神科医生的共同协作。感恩老师🙏
      • 大力133338:老师文章里面提到的明确的态度,又敲打了我一番。谢谢。
      • yy点点: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就不能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成为行业规则的机器。
      • 怡然思语:我前几天的处理方法是让家长不给孩子送饭,也没有深入的思考,而老师今天文章的思考是层层递进,非常深刻,也从各个维度提供了方法。我只有每天努力学习了,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 闻岱:您今天的文字,认可了我的回答。虽然没有任何人回应,但我还是觉得胸有成竹。去还是不去,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找到求助者,再着手解决其心理问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外到内,从父母到孩子。只要不放弃,问题总会解决的。
        觉悟_b2f4:@一米阳光心理诊所
        老厉害了!👍👍👍
      • 79d35d37693a:做有情怀的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只为赚钱卖时间的心理咨询师。
      • 怡然风轻:想起老师耳提面命的,“心理咨询是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不管是求助者,还是咨询师,都首先是个“人”,是个有情感的人,是个独一无二的生命。这是心与心能否碰撞出火花的前提。
      • 崔跃:上门是否可以提高收费标准,设置上门咨询标准。作为一项业务开展,满足更多心理需求。既遵循了职业要求,又没有违背作为人的咨询师的一面。前提是有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在前。
      • 苗尔平:感恩老师。“隧道视野效应”,就是它!
        昨天回复“去!”,源于我手头案例。
        该高二女生,以入学前80名成绩入本地一中2016。
        辍学已经一年。期间辗转青医附院二次、市立医院二次、深圳“徐爸爸心理教育有限公司”封闭三个月,青岛一家私立机构一次、淄博……,目前就医七医,20天前,其父母走投无路情况下,经该校权威人士(这样强调是因为父母几近丧失信心)介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来到我面前,在我明确了权威机构排除了‘’精神病”,知道了孩子已不可能听从父母任何建议后,(“关上了心门”事后孩子自己的原话)”决定上门“撬开口”说话……,目前,孩子滔滔不绝……,一切向好……,今天去七医复诊关于服用舍曲林药量与疗程问题。
        这也是我近几天完不成作业的原因之一,给自己的理由是先做人,再做咨询师。
        怒放的叶子:真实案例最有说服力,佩服!
        苗尔平:@李克富 感恩我师
        李克富:@苗尔平 :+1::+1::+1:
      • a61eba0975f6:给父母做咨询

      本文标题:李克富 || 面对这样的求助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hm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