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就不能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成为行业规则的机器;来访者也是“人”,可能会遇到人所遇到各种问题——他的丧钟也可能会为我们而鸣!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多少人发生了“求”和“帮”的关系。
咱们只讨论,不争论!
最近加入了一个群,经常看到讨论的案例。第26个案例(略作文字改动)是这样的:
初二男生,因厌学,每天呆在自己房间睡觉、玩手机。不和家长见面说话,饭都让放在门口,要求家长离开后才端进房间吃。房间已两个多月没打扫,臭味扑鼻。求助于老师,老师叫学生到家中看望并说都很想念他,而他却不见。老师曾亲自上门,他门也不开。家长因走投无路而找咨询师,要求上门给孩子咨询。
面对此个案,你作为心理咨询师:
1. 去不去咨询?如果去,将怎么办?
2. 如果不去,理由是什么?将给家长提供什么建议?避免隧道视野效应
在我看来,该案例并非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简单,今晨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按照心理咨询的专业要求,当然不该答应家长“要求上门给孩子咨询”,理由很简单也很明确:孩子没有求助,因而不是求助者,而“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其服务对象是而且只能是求助者。如果贸然去,心理咨询师所做的至多也只能是没有求助者的“咨询”而不是“心理咨询”。既然选择了拒绝,咨询师也就没有义务和必要给家长再提供什么建议。
“作为咨询师的人”给出上述回答的确没有毛病,没有任何违规。但是“作为人的咨询师”呢?或者,如果我们不只是从“专业”而是还从“职业”角度来对此予以审视呢?
咨询师首先是个“人”,就不能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成为行业规则的机器;来访者也是“人”,可能会遇到人所遇到各种问题——他的丧钟也可能会为我们而鸣!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多少人发生了“求”和“帮”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心理咨询师如何帮才是恰当的呢?
不回答“如何”是我的主张,今晨我被打脸!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如果家长直接找到我或通过某种方式联系到我,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客气地让其跟我的助手讲明情况。助手经过了我的专业培训,也有着明确的职业操守,应对这样的问题自然轻车熟路。我的意思是,“去”还是“不去”,绝对不能从我的口中说出——我只负责咨询室内的咨询,除此之外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不必要的现实问题和伦理冲突在助手那里就能得以恰当处理。我不支持那些“单打独斗”的同行,预约、咨询、收费、随访等都由自己来完成,事实也证明这样的“独行侠”更容易出事儿。
当遇到这样的孩子时,我也的确有过多次上门咨询的经历。记得第一次是在家长已经找我咨询了两次之后,我对家长和孩子的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与一位跟我长期合作的资深精神科医生进行了讨论,之后决定上门见孩子。
不得不承认,对这样的案例,精神科医生要比我有经验得多,进门后的言谈举止都不像我那样小心翼翼。强行推开房门,孩子极度愤怒,但由于父母没进房间,面对两个陌生人,孩子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一问一答自然流畅。
对于孩子的表现,结束后家长比我俩更吃惊!
精神科医生肯定地对家长说:“孩子不是精神病,你们夫妻俩还是继续做心理咨询吧!”这个判断很重要,不但给了家长足够的信心,也给了我极大的勇气。
这次之后我就有了经验,对于这样的家长,在咨询过程中我会建议先找精神科医生给出判断,在排除精神病后再咨询。而且,我也知道很多精神科医生的确是在上门后对孩子做出初步判断的——至于人家是如何上门的我就不管了,我只看家长们给我出具的文字,那上边不但有诊断,还有签字。
针对该案例,我想分享的是,“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职业”要比“专业”的要求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这与回答通过文字案例提出的问题是非常不同的。
以上,仅供参考。感谢案例提供者,期待同行们指正、拍砖。
网友评论
两者并存不对立,统一不矛盾,要做的是广度范围的区分和深度分寸的拿捏
第一次知道了隧道视野效应,心里很惶恐,貌似比井底之蛙还要无知😓
https://www.jianshu.com/p/57fdc8501384
之前接触了一个有点类似的案例,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水平,没有足够的自信,对对方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于是推辞掉了。刚开始做个案,我宁愿稳一点,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是对对方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具体到文中的案例,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很难一下子做出选择,去还是不去,是多种因素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事实上,在接个案时,我们面对的总是具体的人,如果只见原则,不见人,难免流于刻板,反之,抛掉基本的原则,以身涉险,也行不通。
另外,目前身边的咨询师大多还是配不上助手的“独行侠”,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抱团合作以规避风险?
真不容易!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太多,确实应该提高咨询费
对于这种案例我也是作为‘人’从悲天悯人的角度在不断思考着,可是并没有经验和能力回答,今读了老师的范文收益匪浅🙏
💪💪💪
就像之前学习职业伦理时的一个问题:求助者咨询结束后,非要送咨询师礼物,你收还是不收呢?前提是求助者已经付过咨询费了。
“去”没错,“不去”也没错,这是两个不同阶段的选择,能清楚地判断自己是在哪个阶段,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针对该案例,我想分享的是,“作为人的心理咨询师”,所从事的“职业”要比“专业”的要求复杂得多,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各种途径去处理各种心理问题,这与回答通过文字案例提出的问题是非常不同的。
学习,学习,深入学习!
我们首先是作为人的咨询师。学的再多不如实战训练。
老厉害了!👍👍👍
昨天回复“去!”,源于我手头案例。
该高二女生,以入学前80名成绩入本地一中2016。
辍学已经一年。期间辗转青医附院二次、市立医院二次、深圳“徐爸爸心理教育有限公司”封闭三个月,青岛一家私立机构一次、淄博……,目前就医七医,20天前,其父母走投无路情况下,经该校权威人士(这样强调是因为父母几近丧失信心)介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来到我面前,在我明确了权威机构排除了‘’精神病”,知道了孩子已不可能听从父母任何建议后,(“关上了心门”事后孩子自己的原话)”决定上门“撬开口”说话……,目前,孩子滔滔不绝……,一切向好……,今天去七医复诊关于服用舍曲林药量与疗程问题。
这也是我近几天完不成作业的原因之一,给自己的理由是先做人,再做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