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哈利波特专属想法读书
什么?你以为《哈利.波特》只是给小孩看的书?(十一)

什么?你以为《哈利.波特》只是给小孩看的书?(十一)

作者: 毕馨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4-01 08:50 被阅读28次
我爱的《哈利·波特》

       文字的产生和运用被视为人类文明史的开端,是万八千岁,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淮南子·本经》中做了甚是夸张的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

        ”创造出文字的民族,国家,或是地区,往往认为自己民族文字所记录的文明拥有最高等级的文化价值,以文明人的姿态俯瞰没有创造文字的民族,漠视其存在价值。“我们炮制出与种种文明相对的贬义词,并且不加思考地也不需要证明地随意使用它们,作为反证我们自己高人一等的文明身份、坚持文明人的基本价值尺度的手段。”

       由此,原始、野蛮、蒙昧成了与文明相对的反义词汇,野蛮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更是位居三词之首,使用时间在三词中也属最长。随着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不断推进,文明与野蛮亦或者是积极进步与落后保守已成为思考不同国家历史问题解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冲突的固定模式。

        现代化的即是文明的,文明便是值得充满热情去推崇赞颂的。因而,艾瑞克·切尔弗兹(Eric Cheyefitz)在《帝国主义的诗学》(The Poetics of Imperialism)一书中总结出他认为的三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

        1、文明的/野蛮的、或共产主义、或恐怖主义

        2、文明的=讲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白人)

        3、野蛮的=非英语的=犹太人、黑人、印第安人(非白人)

         “每一个古老文明,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代表着人类最高成就,要求强行推广自己的价值观。”

        人们双眼往往被文明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所遮蔽,无法意识其血腥与暴力的另一面,事实上,文明的力量来自于对本民族内部的压迫以及对外族的征服。近百年来,公式中表达的观点俨然成为长期盘踞在人们脑海,镌刻在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势,很难以简单措施改变,反思之声不可谓无,只是甚是微弱,若蚍蜉之力不足以撼动大树之根。

        法国后现代派画家高更面对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的质疑曾有过这样的回应,“你的文明世界使你苦恼。我的野蛮世界(笔者注:这里是指作家写生的塔希提岛)却使我重新焕发青春。我这个既不是动物学家乔治·居维埃也不是任何植物学家所能够发现的世界,将是一个巨大的乐园,但我只能勾勒出它的轮廓。从轮廓到梦想的实现还遥不可及,但那又何妨!对幸福的设想就是对涅槃滋味品尝的第一步!”

        文明不能等同于先进,同样,原始也不是落后。文明的大英帝国因对可耕地的渴求,残酷压榨渴求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凯尔特人,英格兰人残酷掠夺他们的领地,将原住民无情驱赶到保留地,与美国人迫害印第安人的手段如出一辙。由此激发出的民族矛盾导致英伦三岛至今政治运动不断,亲手缔造出世界闻名的恐怖组织北爱尔兰共和军。如果文明给人带来的只是卑躬屈膝,凯尔特人让人见识到的则是野蛮的骄傲。

        在《活着的殉道者——凯尔特人的世界》有这样的记载,“维系凯尔特人的更多是他们使用的语言,而不是其他的文化要素,凯尔特人没有共同的王,没有共同的国家。他们被共同的语言维系的事实并不是偶然或是无关紧要的,他们是如此的重视自己的语言以至于害怕有它的书面形式存在。他们并非不知道可以把自己的历史记录下来——与古典社会(古罗马古希腊社会)的大量接触应该已经使他们清楚文字的价值,他们是不想把它记录下来。”

        凯尔特人将民族的神话传说,灵心灵性蕴于每一个族人的血脉中,幻化在骨髓里,使之乘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里翱翔。这种诗性,不论是战火硝烟还是天灾巨变,都不会有任何遗失。凯尔特人所持的是一种近乎童话般完美的巫灵宇宙观念,这种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所呈现的则是在耶路撒冷还没有成为三教圣城,在小农经济仍处于社会支配地位的时代时,人与自然万物冥合为一体的世外桃源的情景。

          这是在“猎巫运动”横行数百年,现代科学以理性铲除巫术,普世文明中已经难以找寻踪迹全无的精神图景。“新时代人反叛现代性的‘复魅’追求,自然将凯尔特信仰的精髓奉为解救现代商业社会人性退化的妙方。”这个妙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爱”。

        《哈利·波特》系列中“爱”字的出现频率不亚于“魔法”,它存于作者直抒胸臆描写的文字,也在主人公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表现着。当哈利的妈妈莉莉为救自己儿子性命毅然放弃逃生机会,用自己的身体阻挡魔咒之时,她的无畏无惧成就了感天动地的伟大母爱。

        “你母亲是为了救你而死的,如果伏地魔有什么事情没弄明白,那就是爱。他没有意识到,像你母亲对你那样强烈的爱,是会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的,不是伤疤,不是看得见的痕迹……被一个人这样深深的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

        正是这样的一个护身符使内心充满着仇恨贪婪,野心膨胀,将自己灵魂卖给伏地魔的奇洛教授无法碰触哈利。这样的爱的存在是他冰冷的内心无法理解的,他因此痛苦难忍,痛不欲生。

        “简而言之,是你的爱保护了你!唯有这一种保护才能够抵御伏地魔那样权利的诱惑!虽然经历了那么多诱惑,那么多痛苦,你依然还像十一岁时那样。当时你向那面能照出你内心愿望的镜子中望去,看到的只有怎样挫败伏地魔,而没有永生和财富。”

正是这份毫不利己,默默奉献,荫蔽别人的“爱”铸就了哈利的淳朴简单的内心,造就了他如竹子一般的坚韧品质,能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于狂澜中方显其性格之强韧,不辱使命,拯救了魔法世界。

        作者在构建的巫师的世界中重点强调了原始社会母系社会中“爱”的力量,这样一种母爱原则在整个系列中是比魔法还要强大的力量。

        这种强大的力量并不单单体现在哈利的身上,它体现在每一位反抗黑魔王正义联盟的成员的身上。

         坚强之爱如芙蓉·德拉库尔,她没有因比尔·韦斯莱被狼人毁容而改变嫁给他的决心,她没有任何气馁忧伤,她骄傲的大声宣布长相并不重要,比尔脸上的伤疤只能证明他坚定的信念,宣示他的英勇无双。

        坚韧之爱如纳威·隆巴顿,父母的缺席使他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他深爱着他的父母,哪怕他们只是住在医院精神失常的病人,他精心保存着无法叫出他名字的妈妈递来的糖纸,就像珍藏在心底厚重的爱。

        坚忍之爱如赫敏·格兰杰,为了保护父母的安全,对他们使用了一忘皆空的咒语,将自己的生活痕迹从他们的生活中完全抹去,把她的生命轨迹同他们的完全剥离,这种坚忍实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

        勇敢之爱如莫莉·韦斯莱,面对丈夫被大蛇攻击,儿子变成残疾,自己的哥哥和嫂子丧命于魔掌,依然与家人心手相依,尊重家人的选择,从容面对命运的抉择,这种勇敢是对责任的坚守,是内心笃定的执著。

        “爱”的价值观对于西方中心主义和白种人优于其他种族等等偏见都具有颠覆性。

        数以亿计的读者在阅读《哈利·波特》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陌生化”的猎奇,而是被视为异端的凯尔特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抗过程的再次启蒙与教育。所谓的野蛮的“原始社会”亦或者是未开化的“愚昧民族”都是早期人类学家的偏执发明,文明与野蛮相对立的人类学研究模式也应告一段落。

        已拥有65亿地球公民的蓝色星球在承载着无限膨胀,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同时,也承载着无限膨胀的人的物质欲望。然而,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和人类相与共存的生物圈中的多样性物种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要求现代人对头脑中顽固不化的僵化观念进行反省,重新定义文明的概念,以辩证态度对待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找寻到治愈后现代人类精神癌症的方法。

        荣格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爱是人类全部生命的基础和本质;如果说人在世界上感到自己是脱离了存在的自我封闭的一个片断,应当依靠其他的生命才能确立自己,那么,在包容整个世界的统一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的人,就意识到,没有爱就没有生命,他越是想要克制自己的封闭性,越是在他人中确立自己,他就越能够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真正本质。人的个性从外部看似乎是自我封闭的,与他人分离的,而从内部看,在自己的内心深层,则是与他人相通的,是与他人在原初的统一中融为一体的。”

        人类发展史是由充满温暖,和谐友爱的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黑暗暴力,战争频繁的父权制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爱的真谛被慢慢遗失,戾气充斥,黑暗无边。在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之战中,胜利的一方屠城谋杀时有发生。历史由鲜血写成,江山由白骨堆成,兵锋所指之处,生灵涂炭,城破人亡。成年男子和小男孩被杀,小女孩和妇女充当奴隶是常有之事。

        《圣经·旧约》中记载了希伯来人对迦南的战役,入侵者的战利品除了有牲畜还有三万多名没出嫁的姑娘。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耗时两年攻打西夏,本以为投诚会换来和平的西夏王在交出权杖之时却迎来了灭顶之灾,屠城数日,火焰蔽天,整个王朝的文明就此断送,笔画繁复的西夏文字成了千古绝学。奥斯维辛的阳光明媚无法抚平人心的巨大伤痛,犹太民族的创伤时至今日仍未结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珍藏的是三十万亡者无声的控诉,血液染红的池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眼泪。

        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带来的痛苦数不胜数,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人们的痛苦刚刚平息,恐慌却未曾停止。现代人内心深处盼望和无比渴求的世界和平并没有取代血腥暴力。残酷的现实使人在自己想象构建的美好幻境中安慰无处安放的失落灵魂。

        现如今,“在英国最老牌的大学牛津大学的中古和近代语言学院,仍然设有‘凯尔特研究’的专业。毕业生共需交六篇论文,其中三篇题目固定:1.凯尔特语言的比较语言学;2.古代和中国的爱尔兰文本;3.古代和中古的威尔士文本。另外的三篇,则是在凯尔特文学、凯尔特考古学以及历史学中任选题目自行完成。”

        罗琳成长在凯尔特文学浸染过的土地,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其让自己的想象力打破理性枷锁的束缚,开启了光芒四射的凯尔特神话魔盒。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让人们看到了凯尔特文学的巨大影响力。而在传统文学领域,自爱尔兰文学复兴以来,“在世界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叶芝、奥凯西、辛格、奥康诺、狄兰·托马斯、萧伯纳、乔伊斯、贝克特等作家,作为古代游吟歌手传统的现代传人,足以让文学史家惊叹当代爱尔兰英语文学中一股强劲的凯尔特文化旋风。再加上古代文学中的斯威夫特、斯蒂尔、彭斯、斯哥特以及十九世纪的奥斯卡·王尔德等名家,阵容就更加可观。”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

        魔法世界的“爱”脱胎于原始母系社会文化,以母系氏族慈爱原则构建,与功利理性的父权文化有很大不同,这份浓烈的爱,给现代社会中无法自如呼吸的“文明人”提供了一片充满温暖人性光辉的心灵牧场,为处于现代生存危机备受压抑的人灌之以母性的甘泉,最终拯救后现代精神癌症。

        《哈利·波特》小说自1997年开始就缔造了一个当今文坛的传奇,打破了影像时代杞人忧天的人发出的文学死亡论的叹息。

        它不仅让孩子们放下手中的电子玩具,安静坐在角落读书,更是让许多成年人沉醉不已。小说为读者打开了一个玄幻多彩的世界,古老的凯尔特文化成为载体,压抑在“两希”文化下的凯尔特文化传统在千年之后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展现出巨大的价值。

        凯尔特文化在全球的复兴,依靠的不是新兴媒体的营销技巧,也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效应,它是耽于物欲纵横中无法自拔,内心痛苦万分的人,遵从内心做出的主观选择,并在选择中寻得一条心灵救赎之途。

        作者罗琳巧妙地将现实社会与魔法世界有机融合,作品中的伦敦依旧是英国的政治中心,首相仍然是这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最高指挥官。

        魔法世界则是魔法部部长拥有最高权力,二者以并列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毫无冲突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运行,没有什么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界限,也不需要关联度上的承接,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行为和思想感情是联系两个存在空间的关系纽带。魔幻世界谐拟现实世界却并不会让读者心生厌烦,反而令人充满新奇感。

        因此,这个魔幻世界中有现实存在的动物意象也不令人感觉突兀和奇怪,而是从另一方面惊异于作者的笔法。身份转变成了巫师宠物的老鼠,化身成信使的鸱鸮,藏身于禁林中从巫师那里得到帮助的蜘蛛,在目光交接瞬间就能令对方毙命的剧毒蛇王,身体分泌粘液长相类似蜗牛的鼻涕虫等等;

        作品中也有人们熟悉的民间传说中的动物,如浴火重生并能涅槃飞翔的不死之鸟凤凰,挖掘植物根部并把巫师花园搞的一塌糊涂的地精,周身散发着银白色光芒并且犄角、血液和毛都有神奇解毒功效的独角兽,以吸食人类血液维持生存的吸血鬼,每个月月圆时刻就会变为原形的狼人。凶恶无比威力强大的匈牙利树蜂和挪威脊背龙等等;

        还有作者自己发挥想象力想象出的神奇魔法生物,如只有经历过死亡才能够看见的夜麒,尾巴随时会爆炸的炸尾螺,对人以礼相待的鹰头马身有翼兽,让人不寒而栗的摄魂怪等等。

        其中,凯尔特文化中被赋予象征意义的意象群最为引人注目。罗琳从其源远流长的文学经典与民间神话传说中获得滋养,整个系列的作品覆盖了丰富的凯尔特文化元素,使沉睡千年的凯尔特文化在当代重新散发魅力。

        现代人一边质疑社会的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一边却不肯停下追逐物质享受的脚步,在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心灵却是没有精神雨露滋养贫瘠龟裂的不毛之地,在滚滚车流,拥挤人潮中无法获得心灵安宁的文明人亟需找寻到自己迷失在路途上的灵魂。

        罗琳的作品在无意中与新纪元下人类对精神生活更高程度追求的要求相契合,她为丧失纯真天性的人找到了心灵的回归之路。如火如荼进行的新纪元运动也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性至上的“男性中心主义”破坏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把现代人的生存境地引向穷途末路。回归到工业社会之前的巫术思维,与魔法意识无疑是治疗后现代人的精神癌症,找寻人性本善的有效途径。

        因此,罗琳以文为药,以爱之名,用笔开出治疗丧失灵性社会的良药,为行尸走肉般的现代人招魂。

        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解开了封存我们生命活力的咒语,打开锈迹斑斑的心灵枷锁,让个体生命焕发光彩的同时,唤起人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社会的意识,展现了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你以为《哈利.波特》只是给小孩看的书?(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ob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