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一个好友A,和我是从小长大的发小,A每天笑呵呵的,是朋友中公认最“蠢”的那一个,但回顾往日时光,他却又是我们中适应新事物,新环境最快的那一个。初中毕业之后,A就去了美国上高中,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美国,现在结了婚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因为A不经常回国,所以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
今年A突然发信息告诉我说他今年在国内过年,而且已经回到国内了。
于是我们约在一个小酒吧见面,见面的那天晚上,聊了很多的青春往事,他也讲了很多在美国的故事。
聊到最后想起自己有一个弟弟今年要去美国上学,和他高中去的城市一样。我想帮弟弟跟他取取经,于是问他有没有什么克服语言障碍的秘诀。
他听后挥挥手说其实没什么太复杂的秘诀,如果要说原因,对他来说就一个,那就是“勇敢面对未知的新事物,不要想得太多。Just do it.”
不要想太多?我内心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去了新的环境,面临新的未知,不应该是谋而后动好好想清楚才能有效的行动么?
他看着我略带疑惑的脸,笑了笑,开始讲他刚到美国的故事。
他说,第一次在美国机场落地的时候,想买一杯咖啡。
当时他17岁英语不怎么会说,更不敢说,当时唯一会说的咖啡单词cappuccino。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看偶像剧还是什么,老说卡布奇诺,听上去挺厉害的就记住了。
他说他当时也有些纠结,毕竟第一次来,万一说错了丢人怎么办?万一别人说了听不懂的话怎么办?紧接着他就打消了顾虑,因为他想了想,首先自己就是买杯咖啡,其次现在不去早晚也要去,于是就拖着行李来到了咖啡店前开始排队。
轮到他了,他走到收银前,说了声不标准的中式英语"cappuccino,please“
他告诉我,接下来不论服务员说什么他都说“yes,ok.”
说到这里,他笑了一声告诉我“虽然不知道当时喝到的是什么,但还是有一些成就感,这可是我第一次在美国成功买到一件东西。第一次和美国人进行较为完整的对话啊。”
我说“那之后呢?不是什么东西都这么简单啊,喝的东西还好说,其他比较具体的你要是买错了可怎么办。那个时候遇到不会说的东西,你要怎么办。”
这时候的A有些得意的对说“看这就是飞机,这是笔,这是打火机…..”边说还边用手比着手势。
“如果实在有比划不出来的,我就用我当时的卡西欧电子词典给人打出来。如果你真的想表达,你一定能够找到方法。”
坐在A对面的我,看着他,想着自己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做到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
好像自己多了一丝“谨慎”,少了一些勇敢,虽然嘴上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但在尝试新事情的时候,总是害怕,“万一出丑了怎么办?万一别人笑话我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我承认是会萦绕在心头的,紧接着向A提出了我的顾虑。
A好似早有准备一样,回答道“我刚去美国的时候,其实英语真的不好,但是因为会比划,有道具,敢表达,过了一两个月基本的基础交流是可以了。但有时候发音不准确,有时候用的词不妥当还是会闹出一些笑话的。我就问当时跟我比较亲近的美国同学,如果我说错了你会不会笑话我。”
“然后呢?”
“然后他就说如果他学中文,像我一样,但是偶尔犯了一两次错误,我是会嘲笑他还是会欣赏他尝试的勇气?我说我当然不会嘲笑你,他听后对我点点头那我们也是一样的,所以你不必担心这么多。”
我听过A的解答,还是有些疑惑,这样子行的通么?
A好像看出我脸上的怀疑,说再分享给我一个小故事。
A说他有一次和几个美国同学一起坐地铁,因为他想买一条某品牌的内裤但是不知道哪里有得卖,就想问美国同学。当时他发音并不是那么标准就一直把内裤说成“under wo”这样的发音,美国同学一脸懵逼的看着他,说错了两次以后,A说他急坏了,电子词典又没带。他把衬衫从裤子中拉了出来,撩开一点,扯着自己的内裤对美国同学说,“看!我说的是这个under wo!”美国同学看罢,笑不可支着对A说“这不读under wo,这是underwear.”A说当时他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更多是自己也不理解的开心。
他说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会为这样的行为感到所谓的羞耻,而是发自内心一种安稳的喜悦。
听着A讲述着他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扯着内裤学英语的少年,他不会为了所谓周遭的看法而羞于表达或踌躇不前。
事情有时候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当我们内心坦荡,当我们内心纯粹,也许周围的事情也会变得纯粹。
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干就完了。不开心的人往往把一件简单事情无限细化变得极其复杂,而开心的人往往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因为不为琐事所牵动,而更能接近目标,相比于敏锐聪慧的才能,可能这样的“愚”才我们生活中更为需要的才能。
也许世界本来并不复杂,你复杂了,它就复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