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授在线闽江学院
教授在线丨李永贵:手执纺锤,纺出教育之线

教授在线丨李永贵:手执纺锤,纺出教育之线

作者: 闽江学院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11:57 被阅读0次

教授在线丨李永贵:手执纺锤,纺出教育之线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堂四季耕耘,五天忙碌六七不休,八思九想十分用心。每一个教师大概都是这般模样,而李永贵教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学者,亦是如此。

学海扬舟,授人新知

   李教授读书求学的经历很丰富,他曾向北向南漂洋过海。他先是在齐齐哈尔轻工学院进行本科学习,而后于吉林工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后来又去了日本福井大学做研究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研究生。在这期间,他同时也担任江南大学讲师、副教授。

   2000年前后,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个时候的纺织企业的发展前景无限光明。彼时,李教授的很多同学都“下海”了,有些同学发展得很好,然而他并没有选择这条路。“那时候的高校是需要人才的,一方面是自己想去哪里,另一方面是社会上是否有接纳自己的地方,当然我个人是很喜欢做这个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带着这份对科学研究的原始热爱,以及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校的需要,李教授走进了高校,当起了老师。

   2013年12月25日,李教授从江南大学调职到闽江学院。在闽江学院工作的几个年头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我上课的时候更倾向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动态融入课堂里面,这称之为以科研促进教学。搞科研不仅仅是为了科研,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李教授说道。以科研促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新兴技术的发展,而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研究,如何去开发产品,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提高科研素质。

   李教授还说:“产学融合需要我们把产业的现状融合到教学之中。”为何?因为纺织服装产业虽非高新技术产业,它作为传统产业,仍然凝聚着许多的高新技术。李教授以他这般独特高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14级纺织工程的学生雷开锋同学说道:“李教授的课让我收获了更强的动手能力,理论上的东西老师会把它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我们去动手研发产品。”最近又有喜讯传来——李永贵教授负责的“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列入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相信在日后,李教授会把闽院的纺织服装专业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远见卓识,紧跟时代

   李永贵教授谈到,如今的人们对纺织产业有着很深的偏见。南方的纺织和服装产业非常大,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地的纺织产业都很发达,集中在南方,而北方纺织服装产业变得很小,这就造成一种夕阳产业的假象。现如今纺织服装产业里包含很多高新技术,只是大家对纺织产业了解的不多,所以大家的认识中纺织就还是传统产业。

   尽管纺织业产值很大,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但国家对传统产业的宣传力度不够。服装作为生活必需品人人都要穿,因而需求量就很大,这也正是转型发展的好时期。我国的服装产业并不比国外的逊色,但是品牌做的不好。国际舞台上我国的纺织产业很大,但是核心技术掌握不够。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像李永贵教授这样的人才继续发光发热。

   在谈到智能服装时,李教授还有一番真知灼见。“现在很多智能化的纺织机械,用的都是电子、信息的知识:它融合了很多学科专业,学科交叉很明显。”一个专业不能只局限于学习单纯的专业知识,它还要与很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智能服装亦是如此。

   时代的巨轮向前飞滚而去,李教授走在时代的前沿,把目光瞄准未来。李教授说:“智能纺织品肯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也肯定是纺织、服装领域的发展一个重要方向。”能源、人类健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纺织工业要倡导时尚和健康相结合、健康和科技相结合的理念。李教授的看法与此不谋而合。

   当今的服装行业正经历着从工业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纺织与服装已经走在国际前沿,我们的制造水平和技术高,但是缺少智能制造。”他顿了下,“而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服装也代表一种文化,要让中国服装品牌得到认可,那要先让他人认同我们的文化,这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他就像一个探险家,向我们诉说着未来服装纺织的大变化,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对之充满了期待。

不忘初衷,诲人不倦

   李教授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他曾主持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级奖励4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得授权专利发明6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等等,在纺织领域上的成就显著。对于自己所获得的成绩,李教授说:“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写论文和专利,我研究的东西,一般都会把它做成产品,然后推向市场,这样研究才更有价值。”

   弹指一挥间,二十年的时间一闪而过,李教授却在纺织工程教育上默默坚持着。“我一直没有离开课堂,原来我一学期有两三门课,现在做了副院长以后事情更多,但每个学期我至少还是要讲授一到两门课。”二十多年来,无论他再怎么繁忙,他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一线。因为他认为:教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学生。 教授如果不授课,那么他还是不是教师?由谁来授课?”他说道,“教学相长,教书的过程亦是提升自己的过程。知识在更新,社会在发展,而自我也必须发展。”时光荏苒,匆匆而逝,不管周边一切怎么变,李教授教书育人的初心从未改变。

   在教书育人中,李教授也尽心尽力。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道:“学生要参加大学的创业创新活动,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些研究工作、设计,实践环节很重要,课堂学的基本理论,要投入实际,通过实践,可以把学到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使自己得到提升。”在工作之余,李教授还让他的学生定期做报告,指导他们该如何去做,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其次会帮助学生们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道:“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教授在科研成果上硕果累累,同时也把自我的价值投身教育,贡献给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授在线丨李永贵:手执纺锤,纺出教育之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vb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