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读书笔记

作者: 赵冰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6-04-05 13:39 被阅读201次

    《The Tipping Point 引爆点》这是Malcolm Gladwell的又一部“异类”之作。整本书框架简单,结构清晰,大量案例支持理论,让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科的有趣之处。

    正如书中所写“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的世界。只要找对了一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必然能够动起来”。总结引发流行的三法则其实就是: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引发流行,这些人须是1)非常出色的“联系员”—交友广范,“谁都认识”,发挥“弱链接”的人群;2)绝对的“内行”—精专极致,有着近乎病态助人行为的专家;3)好口才,超强感染力与个人魅力的“推销员”。三种角色兼具一人之身恐怕不易,若是一个团队里的成员各有所长,比如由“内行”找到“内容”,让“推销员”通过“联系员”的渠道推广出去,三力合一,就做到了“引爆”的重要一环。找到(或是打造)这些特殊人物,是引发流行浪潮的关键点。

    附着力因素法则,在适当的情况下,总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之前,“看6遍广告才能记住内容”的理念下,催生了恒源祥,脑白金这类简单粗暴的产品广告。更有营养的附着力应该是让受众觉得更有价值(比如,产生互动等),且更具黏性。书中提到的《芝麻街》和后来居上的《蓝狗线索》的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这一切。然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大量测试,分析,反馈与改进。衍生思考,产品的推出是要“内容为王”(虽然现在很多人不这么认为),“客户为中心”,所谓的大肆炒作带来的只是“昙花一现”而非“长久的繁荣”。提高附着力,本质上是为客户提升产品的魅力,也许只需“多一点就够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之前个人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只有数百人时,发的某些文章却可以引爆了上万的阅读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曾经的“辉煌”),想来也是拜“附着力法则”之赐。

    环境威力法则:中国的老祖宗早已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的,所以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书中提到犯罪,自杀居然也是可以“传染”的,环境及环境带来的情绪影响也成为了“引爆点”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引发大规模流行之前,发起小规模流行的基本单位是150人。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结合前二法则的威力,就能触发“引爆”,而之后的大规模流行,就如病毒传播一样几何增长,是人为想去控制也无法控制的了。反观当下,不论是前两年火爆的“江南style”“泰囧”,还是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优衣库”“大圣”“捉妖记”(据说票房超20亿啦),都是遵循了“引爆点”三原则。

    下面聊聊自己的看法

    比较遗憾的是,书中讲了大量的“what”和“why”,没有讲太多的“how”,衍生从商业角度说开,首先不得不提口碑的重要性(注意是口碑,而不仅是宣传),好的口碑如燎原之星火;靠几个人的口口相传,貌似效率极低,但找对关键的个别人物,进行“死磕”,反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在这“信息过载”的社会,各种大众传播渠道(纸媒,电媒,声媒,互联网传媒等)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有过犹不及,令人反感之势。现在年轻人当中,有多少还会耐心的接听房产或保险中介打来的电话,微信朋友圈里做广告的账号若只被屏蔽而不被拉黑已算万幸…即便如此,“广告商们”不厌其烦的用着又low又耗成本的方式,抱着撒大网捡漏的想法,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注重产品的内容与质量(把内功练好),宣传形式的格调(选对推广渠道),以及客户的精准定位(锁定目标客群)才是正道,所有的附着力最终还是要回到给客户带来价值。

    环境的威力往往会被人们所低估,同样也是较为难以发掘和利用,甚至要靠些运气。没有“天时地利”的“人和”往往事倍功半,而大环境大趋势是难以把握和掌控,更别说“造势”的难度了。“顺势而为”成为许多商业模式的借力之路,或许小规模(150法则)试验也是一条可循之途。总之,对于环境的威力要高度重视且善加利用。

    书里不但写了如何“引爆”的原理和方法,也写到了如何阻止“引爆”,只要反其道而行即可。但书里写得也不是很多。再进一步而言,虽然理解潮流引爆的原理,若循之侥幸“引爆”一两次,却无法连续产生“爆点”或是单纯为了“引爆”而“引爆”,是无法长久的。人们既不是傻子,人们也是善忘的,回归到做事业的初心才是“大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爆点》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ep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