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学艺术探究师言师语
校园:构建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

校园:构建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

作者: 野径绿潭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20:47 被阅读98次
    校园:构建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

    学校内的各种建筑和景物,难道就仅仅是为师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和环境吗?我看不止。它们更应是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是能够通过物我相融、以文化人、故事堆满等方式构建,最终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从相隔走向相融。

    校园:构建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

    一、物我相融

    现在大多数学校乍一看,都美得很,可转转,观观,品品,便觉出其中景我相隔的别扭。有一景观,长藤芭蕉石板路,美则美矣,可偏置于校园一隅,众生又被管束得紧,很少来走一走,坐一坐的。若究其意义,我觉得实在寥寥。教学楼前后,除了光秃秃的水泥地外,倒有杂花灌丛高木浓荫,不过无幽径可履,亦无椅凳安臀倚背,只可擦身而过,瞥作瞻观。有学校自称苏式校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也有楼亭轩榭,但偏偏缺了最重要的景,那就是学生!景中有人,人融景,人在景里,景化人。人在景中行,人是景中人,人与景有一种情思勾联融通。这才是苏式建筑的精髓。图书室和各实验室一般也都离教室远,本来学业又紧又重,借览图书的少得可怜,除实验课外学生也基本不去。现在大家都争着搞课程基地,花了不少银子,费了许多精力,装潢辉煌,技术先进,设计前卫,但很少见学生来,反而参观者不少,受惠学生很少,反而媒体宣传不少。本为学生而建的校园,却不能应众生所需,被众生亲近和享用,即便看起来再漂亮再高大上,岂不是摆设和浪费?岂不是中空的形象工程?

    校园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真正从学生立场出发,按学生的需求而设,提供一种教育的供给侧,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服务,展现的是深刻的生本教育理念。因此,校园建设非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字不可——校园“物”要与学生空间上尽量要近,时间上要有去亲近的闲暇,还要激发一种想像的力量,从而最终达到一种“物我相融”的生命关系。

    校园:构建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

    二、以文化人

    校园重景观,也多设置些文化。文化多标语,如校训、学风、教风、校风或办学愿景等,努力让每面墙说话。我曾做过一个实验,课上我先让学生全都向后转,不得再回首,然后问,黑板和天花板之间的墙上,写了什么?众生莫不愕然惘然。此室已朝夕相居三载,每日矫首以望不知多少回,何以不知其详?怪哉。众生不能与那文字产生深刻的生命的本质联系,再居几载,再望几年,必仍是视而不见,何怪之有哉?校门内有一榉树,但在学生眼里如果那只是一棵树,仅是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等直观表征,榉树下有校训石,在学生眼里那只是一块石头,光滑滑的,上刻“独树一帜”,红的。那么所谓的文化建设,所谓挂一挂贴一贴便完事大吉,就实在荒诞不经了。

    校园有株桑树。小朋友常来掐摘以喂自己的蚕宝宝。如果就在这桑树下,用童稚体写下《诗经》里好听的桑句,并特别注明《诗经》提到最多的树是桑,或者,就在这桑树旁,让小朋友们盘膝围坐着,共学齐诵乐府《陌上桑》,告诉他们这树下蕴荡着“桑中之约”的自由而美好的爱情,并且告诉他们“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因为这里有孝之礼和乡之情,再或者,在这树旁,和小朋友们一起悠优然背诵“鸡鸣桑树颠”,让那份闲适自得浸润心间,甚至,还可以在这树下,让小朋友们讲“桑与丝绸之路”,要让他们明白,桑,实乃蚕之奶娘,丝绸之路之滥觞,中国传统文化之子宫啊。这样,这桑树,就成为真正的文化了。

    比如“树人”,非要研究“树”文化不可。校园里有哪些种类的树?每一种树有什么特征?分别有什么文化意蕴?可创发什么教育内涵?用什么形式把这种文化内涵与学生的精神相融通?是选班级或个人承包呵护“意向树”,还是往“心愿树”上挂自己写上字的丝绸,还是树下朗诵关于树的诗,还是……是否可以提炼出“树人”理念,比如“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向阳”“羞避”等等?是否可以开发成“树人”校本课程?

    园中一物一景一字,仅是使用和被使用的功利关系,总是隔膜共存,不能使众生认识、理解、体验、融通于心的话,那便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纯粹的工具,便不能称为真正的文化建设。真正的文化建设,一定是终极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发生一种深刻的生命联系,有一种审美的情感化和人性化。

    活的才是真文化,变活才是文化建设。以文化人,文化便汩汩而来。

    校园:构建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

    三、堆满故事

    曾有个学生就是不愿上学了,总是不停请假,看医院看心理,也看不出什么,家长强制他上学,他便哭闹,便关在房间里,甚至一周不出门。不过到培训机构学习后,他却症状全无。主客观因素很多,但有一点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反省:为什么他不愿到自己学校呢?因为这儿让他压抑难忍,让他难以承受之重,特别是学业。要知道,初中生是没长大的大人,心理是非常脆弱的,意志力也是很不强的。但我想,如果他与其他同学建立了一种很积极很温暖的伙伴关系的话,有人及时帮他排难,有人耐心听他倾诉,有人不时鼓励他的话,他心里有些美好的教室故事的话,我敢肯定,他是不可能排斥这个环境的,因为这个环境给他一种认可感和归属感。只简单地重常规教育和学业成绩,不重伙伴关系,不重学生精神成长,有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会让他压抑、憎恶、厌倦,最终选择逃离。

    有故事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校园应是孩子们的“百草园”、童话世界、游戏园地,应是情感的寄托地、精神的乌托邦。这个园子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设施、每一处地儿、每一棵树、每一片叶以及每一个同伴,都有自己独特的想像、灵性和故事。在这个园子里逢着的每一位老师,都能浸润孩子的心。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老师和孩子一起愉悦地编织故事,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叠交相辉映。这是教育的意义和幸福所在。

    校园因为有了美丽动人的故事,激荡着教育的情感、思考、智慧与幸福,从而摇曳生辉……让校园堆满故事!

    校园:构建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校园:构建走向生命化的精神家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fn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