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去电影院看完了百鸟朝凤。
不是因为方励下跪,我很早就打算看,只是因为没钱。(认真脸)看的时候我和所有人一样,必定是哽咽感动,但这不是评价电影的标准,我是一个看新闻联播都会哭的人,能说新闻联播好么?当(bing)然(bu)能(hui)。
我之所以觉得难过,是因为我看过这种文化遗忘。
很小的时候。
秋天水田都荒了,成了干田。在好天气的时候,上午有戏班子在田里搭台,下午戏子们直接登上去唱黄梅戏,后面有人拿着唢呐二胡伴奏。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东西配合,甚至连电都派不上用场。乡里各地的人听到消息都会赶过来,自己搬着小板凳,带上一点小零食。就好象芙蓉镇分为水庄土庄,焦三爷吹起了唢呐,各庄的老老少少都赶过去看,好不热闹。
我大概是九零后(九零中吧)为数不多看过这种...古老...娱乐的人。但是这活动突然有一天就没了,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业余娱乐生活变成看漫画,只是偶尔会提起以前我看过这种表演。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并不长,但是我很难想象那种表演放到我十五岁,十八岁的时候还有谁去看,何况是现在。
村民的遗忘确实没有错,我也遗忘了,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消失的。
焦三爷赶上了好时代,他可能又天赋异禀,那时就是芙蓉镇的周杰伦。天鸣也很刻苦,他出行的时候却赶上了舶来品EXO,可能会完蛋。
我觉得,传统文化要一代又一代的发挥作用(不仅是传承而是要有作用),变革显得尤为重要的。
近些年我看过的一些比较喜欢的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艺术形式如华阴老腔和新乐府。
我知道华阴老腔是因为谭维维。那些个老头儿带着家伙来到舞台上面,音乐开始后,个个精神的都不差崔健大哥。如果不是因为那场表演,我从何处知道华阴老腔这种演起来就能操翻天的表演。
另一个新乐府也是尝试中国戏曲与摇滚结合的新品牌,那些个我们年轻人没有接触过的昆曲,评弹,用现代元素重新包装,登上舞台让人眼前一亮。
还有那二手玫瑰一直致力于花裤衩红被面的大肆宣传。
这些,都让一些传统的元素存活下来了。
所谓的存活下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地传播下去。
我和我儿子说,你看你太爷爷那个时候的昆曲是那样,到我那个时候就变成了这样。这样有问题么?非得八百年之后曲不改,说辞不改,用处不改,才是坚守传统。
我觉得不是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的,我可以缅怀过去的生活,也可以用其对现在的生活进行歌颂。
我看那段和西方乐器的对峙时,觉得如果这两者能融合在一起可能会特别棒。但是融合之前就会有争执,就像辩论最完美的就是双方呈现出一个中庸的新观点。
但《百鸟朝凤》呈现的恰恰就是这个礼乐崩坏但又不知何去何从的节点。
它不是声泪俱下强迫我们必须要死守传统,祖宗之乐不能变。焦三爷那掐着一口血吹出的百鸟朝凤不是说老子的唢呐就是牛逼,而是一口责任与义气,是匠人的品德。刚刚成立游家班的天明没有师傅的依靠,还不知道如何去经营就遇到了被遗弃的遭遇,他没有那个分量站出来。
这个时候唢呐的窘境要在现实社会何去何从,导演没有给出解答。但是导演对唢呐的意义做了解答,那就是:唢呐是吹给唢呐匠自己听的,这叫不忘初心。
在电影的结尾,焦三爷走了,天鸣站在墓前一个人吹着唢呐,镜头出现焦三爷的幻影,何其悲壮啊。但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不代表另一个时代不能重新诠释,一切都是未知的。
把唢呐从红白喜事里吹出来,可能这才是它活下去的另一种。电影里也有提到文化部的人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想请天鸣演奏一场,如果是这条线,唢呐就变成了文化遗产,它将不再服务于红白喜事,而是服务于欣赏它的人。这是一种可能性。
因为我经历过那些传统文化被遗忘的时刻,所以我更坚持改革与创新才是一种恒久远的方法。如果有一天你对现代人们的生活也没有用了,对现代人们的精神也没有用了,那该拿什么挽留你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呢。群众是盲目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我在看完电影后坚信导演不是在唱悲歌,不是哭诉什么绝唱,而是告诉后辈人:唢呐面临得这么一个问题是好多其他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传统文化要怎么走,诸君要重视啊!
没落中坚守的是精神,不是形式最后,为什么没钱我还愿意去看呢,因为是早场便宜,我还有张10元优惠券。
诸君今天也要开心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