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江湖艺人养了一群猴,他养这一群猴是用来表演的,跟在村头或街上用一只猴子表演杂技没什么两样,这就叫耍猴。
为了让群猴听话,他在给猴子吃果子时,开始是早上给猴子吃四枚果子,晚上吃三枚果子。时间长了,猴子很懈怠,他就改为早上给三枚果子,晚上给四枚果子,猴子深为震撼,积极行动起来。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历,至于后来这则成语演变成别的意思,他却不曾想得到。
为了更加调动猴子的积极性,耍猴人对猴子说,谁在表演杂技时能够技高一筹,就奖励果子多一些。虽然“禽有禽言,兽有兽语”说的是人类不能跟禽兽沟通,但古时候的公冶长尚且懂得鸟语吃了一只羊,那么耍猴人在跟猴子长期打交道时,他精通猴国的猴语,也就不足为奇。
有几只猴子非常聪明,牠们的智商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牠们最终之所以不能演变为人类,是因为牠们走路时是四肢着地爬行的,爬行的本领还很高,攀爬山崖和树木,如履平地;而人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人是站立行走的,他(她)在站立行走时也失去了最有本领的技能。
这些猴子充分领会耍猴人的意思,牠们在表演杂技时就开动脑筋了。譬如,牠们在表演群猴舞时,牠们就表现得相当团结,牠们协力同心,你衔着牠的尾巴,牠紧拽着你的嘴,结果就演成了一字猴子舞,那些猴子首尾相联,演出了一长串的猴子的亮相,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而有些猴子却很笨,不知变通,因此牠们就吃不到很多果子,急得抓耳挠腮。但干着急有什么用,谁要牠们怕动脑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