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孺敏----以一带三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对于这种结构的划分以及怎么样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用好教材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8539957/67568837397cd201.jpg)
贯彻新课标,使用新教材要克服惰性,要排除干扰,继续的推进,同时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实际,不要搞颠覆性的革命,不要搞形式主义。
新课标提出很多新的概念,包括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等等,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应该“以一带三”。“一”就是语言运用,“三”就是思维,审美,文化。以语言运用为本,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通过这一点,其他方面都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来提升理论作,所以这叫以一代带。为什么要提出以一带三呢?就是希望在教学中有一个抓手,语文的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一项一项来完成。有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每一单元通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来对标,这没有必要。应当坚持语言运用为本,整个教学的过程,把语言运用作为一个教学任务,同时带三把其他方面带去。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够离开语言运用这个语文学科的本质。但现在因为比较重视文化自信,谈文化自信谈的比较多,你看我们教材也尽量的往这方面靠,这是时代的需要,但提升文化自信属于更上位的一种要求。但是语文课之所以作为主科,因为它对普通国民生活能力就包括了语言审美这个思维的,对普通国民的三观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都很重要。所以学生们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以语文独有的方式,重视读书,熏陶,感悟,积累等。提升思维、审美能力、文化自信。
以一带三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是有针对性的。第一要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和活动而忽略经典阅读的问题。现在讲课、设计课特别注重搞氛围,老师比较关注的都是怎么去组织,怎么去营造情境,做PPT就花很大的功夫,老师的精力过多的放在情景与活动,课文呢反而沦为讨论问题的支架或者材料。这样一来,课本本身就吃不透了,在语言运用方面下的功夫就不够。那这个活动搞得再热闹,也可能是浮光掠影的。这叫叫舍本逐末。特别是经典课文,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把它读懂再去理解它的内容、艺术特色等,书都还没怎么读,你探究什么呢?避免过多的搞这个形式主义。
第二个问题, 避免过于重视大单元、群文等学习形式,应多关注经典课文基本功。现在是重视大单元也就是群文学习,但是我看了有些教学,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学生们还不𢤦,老师也没有精讲细讲,就先来一个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找材料,去完成某个项目。这样做的不合适,它远离了语言运用。虽然热闹,但是没有干货。
那到底应该怎么以一代三呢?第一,让学生先读。第一次读是整个阅读的基础,也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前提,要非常重视,要非常尊重。让学生先不要复制任务,在没有任务干扰的情况下,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读一遍,这是很重要的。第二,要用好统编教材,用好单元教学或学习任务群,单篇教学不能放弃。现在都搞大单元任务群,精读课也不接了,有些必要的单篇教学也淹没了。我们的语文课有可能会被掏空。第三点,各个年级各个学段教学的要求,标准和梯度应该尽量清晰。现在的小学阶段是比较重视语言运用教学,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三个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这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非常明确,这个要达标,到什么时候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还是有干货的?但初中以后到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是很快,一年一个样的,到了高中就开始准备高考,所以语言运用学习的梯度不像小学那么明显。第四点,不能因为警惕知识性的灌输而弱化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现在要求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法,修辞等知识是群文教学,结果造成了知识教学弱化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教材修订的时候,初中对每个单元呢重新提供一个语法修辞知识点。每一课学完以后都有可以把握的干货,这才是教学的难点,难点和重点。
稳步地推进改革。在这里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平衡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总要往前走,目前的关键就是调动教师的课感、主动性,请他们主动去课改,而不是被课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