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星空想法哲学之光
笔记|《身份的焦虑》

笔记|《身份的焦虑》

作者: 如是如来 | 来源:发表于2022-06-24 22:10 被阅读0次

    身份的焦虑

    阿兰·德波顿

    45个笔记

    中文版序言

    >> 在绝大多数时代里,人们的主导思想与之完全相反:对生活抱以很低的期待不仅正常,而且明智。

    第一部分 焦虑起因

    >> 很少有人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雅情趣,也很少有人只是耽溺于奢华享乐,但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一种生存的尊严。

    >>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自我认知大概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课题。因为我们的人生是流动的,我们自己也不自觉的改变着,更增加了自我认知的难度。

    >>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第三章 过度期望

    人生而不平等,我们无法选择是否出生,更无权选择出生在何时、何地。唯一平等的大概就是每个人奔赴死亡——共同的目的地。

    >> 在上帝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在尘世就可以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 那些相信现世的一切只是永生世界的短暂序曲的人可能觉得他人在现世的成功不过是永恒世界中一现的昙花,因而不易心生妒嫉。

    第四章 精英崇拜

    >> 在很大程度上,贫困对自尊的影响取决于周围的人对贫穷的理解和看法。

    很难绝对公平吧,就像中国有相对统一的高考,但还是有自主命题的省市,而且各省分数线也不一样。美国虽然有统一的SAT测试,国际学生有统一的TOEFL测试,但是分数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针对不同的群体依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对待,比如最近哈佛大学卷入的招生歧视亚裔案。

    >> 他们的目标是通过这样一种精英考试,科学、公正且公平地评估每一名学生的学业和智力水平,从而在大学招生时能避免先前的学校偏见、种族歧视和种种沿袭已久的势利观念。

    第五章 制约因素

    人生变换莫测,充满不确定性。身处其中的我们也不由自主的改变着,包括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 “跟敌人相处,我们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敌人会成为朋友;同朋友相处,我们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朋友会成为敌人。”

    ——拉布吕耶尔

    >> “跟敌人相处,我们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敌人会成为朋友;同朋友相处,我们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朋友会成为敌人。”

    ——拉布吕耶尔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犬儒派代表人物。

    >> 第欧根尼

    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 如果他不是亚历山大,他肯定会想成为第欧根尼。

    >> 如果他不是亚历山大,他肯定会想成为第欧根尼。

    >> 世上有一种公式认为别人对我们的想法决定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而任何侮辱,无论正确与否,都会使我们蒙羞。

    >> 根据哲学观点,主流价值体系有时候会有失公正地让一些人蒙羞,同样,有时候也会有失公正地让一些人赢得尊重——在一些不公正的情形下,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种信心,即就算我们没有得到他人的溢美之词,依然有资格赢得他人的爱戴。

    >> 在对我们身边的价值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理解之后,我们可能会采取一种理性的遁世态度,并且不带任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或孤芳自赏的味道。

    >> 那些被奉承地称作大众常识的东西往往应该叫做大众愚昧,因为所谓的大众常识总是受简单化、非逻辑、偏见和肤浅的制约:“最荒唐的习俗和最可笑的仪式在任何地方都用同一句话来解释:但一直就这样啊。

    又回到了自我认知这个话题。

    >>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

    >>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

    第二章 艺术

    >> 阿诺德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绝对不是不可理喻的胡言乱语,而是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在与它永远高于生活。

    >> 阿诺德说,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

    >> 阿诺德说,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艺术作品——小说、诗歌、戏剧、绘画或电影——可庄可谐,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揭示我们的生活状态。它们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

    >> 艺术作品——小说、诗歌、戏剧、绘画或电影——可庄可谐,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揭示我们的生活状态。它们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

    >> 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他人的美德才会通过外在的成就而得以体现,从而吸引我们普通的、飘移不定的注意力。

    同意,文学作品的传播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试时作者如何传达,一方面是读者如何接收。所谓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也都是延伸自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

    >> 这些文学作品中传奇式的失败人物之所以显得庄严高贵,并非由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品德,而是由我们看待文学作品的方式所决定的,而这些方式是由其作者和记录者教给我们的。

    这或许也是伟大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吧。比如《红楼梦》,初读会有明显的好恶,喜欢谁,不喜欢谁,清清楚楚,还会不自觉的给书中的角色贴上标签。读的次数多了,感悟渐深,越是发现每个人物都是善、恶、真、伪的交织,他们以各自微小的力量对抗着残酷的命运——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生悲剧。然而即便用尽全力,还是落的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那时已没有喜恶,会发现初读时鄙夷厌恶的赵姨娘和薛潘其实也有可爱之处,只剩下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之感。或许这也正是经典能流传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 这种文学体裁并没有免除人物对自己行为应该负有的责任,它的主要成就在于给予这些陷入灾难的人们——蒙羞的政治家、杀人犯、破产者、感情冲动者——一些合理的同情,而这些同情是普通民众永远无法得到的。

    第三章 政治

    哈哈哈 原来李健“身体里缺鱼”的说法有科学依据的呀

    >> 我们的身体知道它们需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保持健康。

    >> 以前我们处于一种虽然生活简单、但能够追求自己真正需求的特权状态,而处在现在的生活状态之中,我们则艳羡那些与我们自己的个性毫无关联的生活方式。

    >> 幸福人生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对家庭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对宇宙美的敬畏、对他人的好奇,以及对音乐和简单娱乐方式的喜爱。

    >> 外界观点总是引导我们,让我们想象自己在攀登幸福崖上的最陡峭的一边,一旦爬上去,就可以到达一个广阔的高台,在其上我们就可以一直享受幸福生活;从来不会有人告知我们,一旦到达顶点,我们又会被唤回谷底,重新处于焦虑和欲望的洼地中。

    >>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章 基督教

    >> 要想把我们的社会交往名单进行筛选和清除,最好的方法就是思考在我们的熟人中间,有哪些人会跑到医院去探望我们。

    >> 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最能够经受住我们身份变化腐蚀的人际关系。

    这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 在人类的生活中有一些行为,一旦与死亡的思考联系到一起,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会显得无关紧要。

    >> 在人类的生活中有一些行为,一旦与死亡的思考联系到一起,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会显得无关紧要。

    >> 我们总是牺牲自己宁静的心情而去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世间的荣华富贵,而遗迹能够揭示出我们这些行为的愚蠢本质。

    >> 我们的绝大部分焦虑来自于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的重要性。由于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评价过高,我们便因此受到惩罚,进而接受理想的折磨。

    >> 对身份低下的焦虑进行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旅游——在现实中旅游或在艺术作品中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第五章 波希米亚

    >> 其理由是什么波希米亚人不管住在大庄园里,还是在阁楼上,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19世纪初期产生的经济的、精英主义的身份体系。

    争端主要发生在两种生活态度之间,其中一方是对世俗成就的极端重视,而另外一方则是对体悟感知的极端重视。资产阶级根据商业上的成功和公众声誉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而对波希米亚人而言,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是能够体悟世界,能够以观察者或创作者的身份专注于感情的宝库:艺术。而艺术对波希米亚人的重要性也超过了支付豪华住宅和服装的能力。那些为波希米亚的价值观献身的人物,牺牲了稳定的工作所能提供的保障和社会能够给予他们的尊重,其目的就是为了写作、绘画、谱曲,或游历世界,或为朋友和家庭奉献自己的一切。

    >> 那些灵魂自由的人、流浪者、诗人、垮掉的一代和一些艺术家,他们睡得很晚,烧掉了工作服,就是为了能够成为“大路之子,观看运货列车隆隆驶过,体验天地之大以及感受古老美洲的重量”。

    >>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是与他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的多少成正比的。

    >>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点评

    推荐

    一本让自己对某些困惑已久的问题豁然开朗的书。每个社会都会自然形成其特定的所谓社会主流价值观,比如现在商业社会所奉行的金钱价值观。无所谓对错。如果你选择迎合它,可能会有焦虑,会有挣扎。如果你选择遵从自己内心,可能需要勇气,需要最小化自己对物质的需求。

    只是一种选择而已,无悔即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身份的焦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pb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