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刚开始只是抱着一个功利的想法,想要从一本书上获得利己的启发,也许想要从一件事上感知生活的美好。走过漫长的路,脚上沾过泥,肩上也落过樱花,然后就忽然喜欢能够沐一场春雨。
有人说李镇西老师是一个很会管班的老师,好像这能力是余生俱来,不足为奇,也好像这纯粹是一种工作能力,与学习无关。但是走进他的故事,便陷入了一种童话般的世界。他讲自己的成长也好,讲自己对教育的见解也好,讲教师如何卓越也罢,但是能让一个人把一本教育专业的书,当成童话来读的也大概是他这位如清汤荞麦面一样的充满爱的老师吧。
在这本书中有对优秀学生的褒奖也有对当年受忽视学生的歉意。每一件小事都写得生动具体,仿佛与学生发生的故事就在昨天一样。很多人大概刚开始的时候会纳闷,为什么李老师的记忆那么好?其实越往后读,越发现,哪有u盘一样的记忆,只不过是有着蜜蜂一样的习惯。所有的故事,都在李镇西老师的笔记本上,每一天的事情都变成了文字。而且他还有一个拍照的习惯,随手拍下学生的瞬间。还有一个留存资料的习惯,不知道李老师那里会保存多少学生资料呢?就连学生的检讨书,请假条,都在自己的语文课本里安安静静躺好多年。
可见,一个优秀的老师,或许不是课堂上的名师,但一定是一个善于留存痕迹的老师去。每一天,每一个有意义的故事,每一位学生,都值得被记录下来。多年以后,再去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一定也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能够一遍翻着笔记一边回忆故事。同时,检验自己教育的种子,是否已经在远方生根发芽。
很庆幸自己通过阅读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前有老师说,你要把照片留好,以后会用,你要把资料留好,以后会用。这些善意的提醒在我的耳边偶有想起,但是我固执的认为,这有什么好拍的?我总是无奈的说,我没有拍照片的习惯。而且总觉得动不动拍照片是对被拍的对象有些不尊重。现在,我终于知道,我自己走进了一个自以为是的误区。留存的不是利己的资料,而是一个或者一群生命成长的足迹。他们固然会成为你笔下的故事,但也同样是他们成长的见证。
总有一些改变,值得被纪念。就拿一次监考来说,看着学生面对一张试卷,两眼发懵的样子,这当然不怨孩子,而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些课程没有正常展开。导致开学考试,有些学科是没法正常测试的。有的学生十分钟糊弄完之后就开始叠花篮,画画,发呆,捏胶泥……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农村的教育,比起城市真的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与城市的孩子一同参加高考的。
于是,我不自觉的拿起手机,记录下这样一个让人焦灼的瞬间。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够优秀,而是在教育方式上出了问题,在教育资源上,在专家引领上,都有差距。那些空下的题目,一头的雾水,不是学科的问题,而是常识。我觉得考得不是哪一个学科,而是考的学生常识,在这样的状态下,才会发现学生的常识不足,见闻不足,思考力也不足。但愿多年以后,能有一大批学生不再因为常识不足而焦灼。
忽然发现“用心”,这个词不具有很大的劝服力。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是能够将目光投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记下来,拍下来,写下来,能总结,能反思,能学习。这样才是真正为学生负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