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日偶思》
未闻雷声已惊蛰,
遍看春风犹动色。
缃梅作别醉桃花,
草木荣鲜舒长野。
往日沉寂云雾浓,
此刻跃然天地阔。
风来雨去哪里了?
苦劳身心当人杰。
图片源自网络注:惊蛰,昭示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地下冬眠的小虫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图片源自网络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云: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其实,蛰虫是无法听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它们“惊而出走”的真正原因。
图片源自网络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说明季节进入仲春,正是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候。
图片源自网络“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九九”艳阳天,一派融融春光,东风驱散了冰雪,应约而至的是‘’春雷惊百虫”。正因为“惊蛰”的诸多特别之处,古代文人对其“一惊一动、静而欲动”的别样姿态多有感慨,本篇随机辑录几首古诗词,以共同感受之。
图片源自网络一、《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注:1.逦迤(lǐ yǐ),指屈曲相连的样子。
2.哓,音xiāo,指因为害怕而乱嚷乱叫的声音。
3.劬,音qú,指勤劳、劳苦。
图片源自网络二、《秦楼月》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注:浥,音yì,指湿。
图片源自网络三、《菩萨蛮·春雨 》
宋•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注:唾壶,指承唾之器。
图片源自网络四、《水龙吟•惊蛰》
元•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图片源自网络五、《惊蛰日雷》
宋•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图片源自网络六、《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宋•范成大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注:穷阎,指僻陋狭小的住处。
图片源自网络七、《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宋•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图片源自网络八、《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图片源自网络九、《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
作者无考
缇幕移候,青郊启蛰。淑景迟迟,和风习习。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注:1.缇,音tí,指橘红色。
2.旄,音máo,指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图片源自网络十、《春雨早雷》
唐•张说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图片源自网络十一、《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闾,音lǘ,此处指邻里。
图片源自网络十二、《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注:1.嫋,音niǎo,同袅。
2.麴(qū)尘,代指初春鹅黄叶色嫩柳。
图片源自网络十三、《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
宋•曹彦约
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
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
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
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注:甲拆,指万物剖符甲而出。
图片源自网络十四、《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
宋•曹彦约
甲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
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
注:1.缧,音léi,引申为捆绑,拘禁( tie)。
2.沍,音hù,同冱,指冻,凝结,闭塞。
图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