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方式:通过自学先秦文学史,自选角度及重点,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先秦文学“讲义,要求字数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须原创,31日前提交。
————————————————
简介
《墨子》作者墨翟,尊称墨子,战国时期人。
墨子出身低微,在学术上,最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与出身贵族的孔子主张产生分歧,创建了墨家学派。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时期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墨子学术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受作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一件事发生还是没发生,不要凭个人臆想,而是要以亲身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为我们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
《墨子》书中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去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是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观点的人。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辨类、明故、是非知理等逻辑概念。
“明故”,是对原因的明确,“辨类”,是对类属的辨别,“是非之理”,是对与非的判断。墨子从“明故”出发来“辨类”,进而定“是非之理”,体现了论说的较强的逻辑性。
主要内容
《墨子》一书中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四方面:首先,政治纲领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观点放在现代似乎也不过时,体现了英雄不问出处,能上能下的为官之道。墨子否定天命,强调崇尚贤德是为政之本。
其次,基本道德观念,即:建立在理想国基础上的功利主义。孔子讲仁,而墨子说利。这里的功利,不是为自己,而是主张普天同利。
再次,是兼爱。“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这是古往今来,四海之内皆可通融的道理。这一思想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血缘家庭为本位的宗法观念,是一种典型的人道主义思想。因此,后人对墨子的评价是“中国的西方哲人”。而由兼爱派生出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的主张,这与他平民出身,体验民众疾苦不无关系。
最后,是认识论。把知识按来源分为“亲知、闻知、说知”。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另外还有“三表”逻辑方法,否定儒家的“天命”,代之以“天志”。
三表分别是“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有本指有历史经验佐证;有原指有现实评价佐证;有用之指有实践后的效果佐证。三表法是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的判断是非真假的一种标准。
宋代时《墨子》一书只剩下了61篇,到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本有53篇,现在藏于北京白云观。在这五十三篇中,《经》上、下和《经说》上、下4篇,《大取》、《小取》6篇统称为《墨经》。
《墨经》的内容包括了哲学、逻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自然科学专著。
后世影响
墨家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百家争鸣中曾一度与儒家学派并称为二大显学,有“非儒即墨”之说。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墨子之后的后期墨家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从自然科学,逻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着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但必须透过感官与思维作用才能取得,而逻辑真伪的标准,只有透过客观的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现况的检证才能取得。
而另外一派则是发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们试图在现实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而走劫富济贫的侠义之路。
墨家所宣扬的利他主义精神,以此激励有识之士为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奋斗,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这在当今社会,倡导墨子的节用、利他、吃苦精神,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儒家走上层为统治阶级献言建策,而墨家思想以天下和谐为主旨,我忽然想,如果当初墨子的观点成为主流社会所追捧的,当下是什么样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64370/d32033a63d055bc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