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健康&养生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自学之舌诊1基础

中医养生自学之舌诊1基础

作者: 7a5497d49159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12:28 被阅读191次

    舌诊,是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又称望舌。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之一。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黄帝内经》中便记载有舌诊的基本理论及舌与内脏之间的关系。《素问·刺热》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灵枢·热病》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东汉名医张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中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出:“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敖氏伤寒金镜录》,记载舌象图36幅,结合临床,详细论述了各种舌象所主病证及治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舌诊专著。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对辨舌验齿尤为重视,对温病临床辨证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及病势的进退,是临床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舌诊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多学科融合为手段,开展了舌诊现代化、客观化、数字化的研究,使舌诊的理论和临床应用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资料

    舌的形体结构

    舌是口腔中的主要器官之一,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是由许多纵横交错的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故 《灵枢·经脉》曰:“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其主要功能是感受味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辅助发音。《灵枢·忧恚无言》曰:“舌者,音声之机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中藏经·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曰:“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

    舌的上面称为舌背,中医称为舌面;舌的下面称为舌底。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体两侧称为舌边。舌体的正中有一条不甚明显的纵行皱褶,称为舌正中沟 。当舌上翘时,可看到舌底,舌底正中线上有一条连于口腔底的皱襞,称为舌系带。舌系带终点两侧各有一个小圆形突起,称为舌下肉阜,皆有腺管开口,中医称左侧为金津,右侧为玉液,是胃津、肾液上潮的孔道。

    舌面部 舌底部

    舌背表面上覆盖着黏膜,薄而透明,舌背黏膜粗糙,有许多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舌乳头的不同形态,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其中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与舌象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丝状乳头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的前2/3,形如圆锥状乳白色的软刺。它的复层扁平上皮常有角化和脱落,混以食物残渣、唾液等,使舌黏膜表面覆以一层白色薄苔,称为舌苔。舌上皮细胞的形状,常随健康状态而发生改变。蕈状乳头上部圆钝如球,根部细小呈蕈状,多见于舌尖及舌边,分散在丝状乳头之间。上皮表面比较平滑,有时可见有味蕾存在,固有膜中血管丰富,故乳头呈红色,肉眼观察呈红色小点。蕈状乳头的形态及色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轮廓乳头体积较大,数目少,分布于舌根与舌体的交界处。叶状乳头位于舌体后部两侧边缘,数目最少。人类叶状乳头已经退化,形状变化很大,只有新生儿较为明显。

    舌诊原理

    • 脏腑经络联系于舌

    舌与脏腑主要是通过经络构成联系。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

    舌为心之苗窍,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因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故舌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觉。《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故曰脾开窍于口。中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正如章虚谷所说:“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舌体赖气血充养,所以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而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直接相关。

    此外,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其他脏腑组织,由经络沟通,也直接或间接与舌产生联系,因而脏腑一旦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舌可以作为观察体内脏腑气血盛衰变化的窗口。

    • 舌面的脏腑分候

    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对此古代医籍有不同的划分记载,具体划分方法有三种。

    以五脏来划分,各家学说略有不同,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舌面脏腑部位分属图

    以胃经来划分,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适用于胃病的诊断。

    以三焦来划分,舌尖属上焦 (心肺),舌中属中焦 (脾胃),舌根属下焦 (肝肾)。此法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

    上述舌面分布理论,说明内脏病变在舌象变化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可过于机械与拘泥,应四诊合参,结合全身其他症状,综合分析。

    • 气血津液充养于舌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器官,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舌下肉阜部有金津、玉液,中医学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皆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舌诊的方法

    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头略扬起,尽量张口,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尖略向下,舌面平展,使舌体充分暴露。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由于舌质的颜色易变,伸舌较久则随血脉的运行变化而使舌质色泽失真,而舌苔覆盖于舌体上,一般不会随观察的久暂而变化,因而望舌应当先看舌质,再看舌苔。然后根据舌质、舌苔的基本特征,分项察看。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等;察舌苔,重点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状态等。在望舌过程中,既要迅速敏捷,又要全面准确,尽量缩短患者伸舌的时间,以免口舌疲劳。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可让患者休息片刻后,再重新望舌。根据临床需要,还可察看舌下络脉。

    舌诊以望诊为主,为了使诊断更加准确,必要时还须结合闻诊、问诊和扪摸揩刮等方法进行全面诊察。如 《舌鉴辨正》中提出用刮舌验苔的方法进行舌诊,认为刮去浮苔,观察苔底是辨舌的一个重要方面。刮舌可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若刮之不去或刮而留有污质,多为里有实邪;刮之即去,舌体明净光滑者,多为虚证。如需揩舌,可用消毒棉签蘸少许清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这两种方法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此外,还可以询问舌上味觉的情况,舌体是否有疼痛、麻木、灼辣等异常感觉,舌体运动是否灵活等,以协助诊断。

    • 舌诊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舌诊所获得的信息准确,必须注意排除各种操作因素所造成的虚假舌象。望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的影响 光线的强弱与色调,对颜色的影响极大,常常会使望诊者对同一颜色产生不同的感觉,稍有疏忽易产生错觉。正如 《辨舌指南》所说:“灯下看黄苔,每成白色,然则舌虽可凭,而亦未尽可凭,非细心审察,亦难免于误治矣。”

    望舌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白色日光灯为好,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有色光源对舌色的影响。

    2.饮食或药品的影响 饮食及药物的摄入可使舌象发生变化。如进食之后,由于食物的反复摩擦,使舌苔由厚变薄;饮水后,可使干燥舌苔变为湿润。过冷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发生改变,如刚进辛热食物,舌色可由淡红变为鲜红,或由红色转为绛色。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可产生黑腻苔或霉腐苔。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例如,饮用牛奶、豆浆、钡剂、椰汁等可使舌苔变白、变厚;食用花生、瓜子、豆类、核桃、杏仁等富含脂肪的食品,往往在短时间可使舌面附着黄白色渣滓,易与腐腻苔相混;食用蛋黄、橘子、柿子、核黄素等,可将舌苔染成黄色;各种黑褐色食品、药品,或吃橄榄、酸梅,长期吸烟等,可使舌苔染成灰色、黑色。一般染苔多在短时间内自然退去,或经揩舌除去,多不会均匀附着于舌面,且与病情亦不相符。如有疑问时,可询问饮食、服药等情况进行鉴别,慎勿误认。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牙床不规整,可以使舌边留有齿痕;睡觉时张口呼吸,可以使舌苔增厚、干燥等。这些因素所致的舌象异常,不能作为病理征象,临床上应仔细鉴别,以免误诊。

    4.伸舌姿势的影响 伸舌时舌体蜷缩,或过分用力,或伸舌时间过长,会影响舌体血液运行而引起舌色改变,或导致舌苔紧凑变样,或舌苔干湿度发生变化。

    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 舌诊的内容

    舌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舌质,即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望舌质包括舌的神、色、形、态四方面,以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所生。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两方面,以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舌诊时,必须全面观察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 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简称 “淡红舌,薄白苔”。具体来说,舌质荣润,舌色淡红,大小适中,舌体柔软灵活自如;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 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可产生生理性变异。因此,在掌握正常舌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了解生理性变异的特征、原因及其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才能知常达变,避免误诊。

    1.年龄、性别因素 年龄是舌象生理性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弱,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老年人精气渐衰,气血常常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多暗红。

    舌象一般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女性受月经周期的生理影响,在经期可以出现舌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 由于先天禀赋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尽相同,舌象可以出现一些差异。《辨舌指南》曰:“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临床肥胖之人舌质多见胖大而色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有相应病理表现外,一般情况下多无诊断意义。

    3.气候环境因素 季节与地域的改变会引起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舌象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季节方面,夏季暑湿盛行,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偏薄、偏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在地域方面,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一定的差异。此外,由于舌象能灵敏地反映机体内部的病变,可以先于自觉症状而出现变化。因此,若发现正常人有异常舌象时,要结合实际,认真分析,一般有符合舌象变异的因素存在,而无任何不适症状者,多属于生理性变异,否则应考虑是疾病的前期征象,必要时进行随访观察。

    下一节: 中医养生自学之舌诊2舌质 https://www.jianshu.com/p/60750f2ffbdb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养生自学之舌诊1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ue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