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

作者: 怒吼的生命 | 来源:发表于2024-02-20 04:42 被阅读0次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

    摘要

    从古至今,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与魂,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传承价值和文化意韵,在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哺育华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传承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当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塑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让小学生科学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据此,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日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课题,也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小学教育

    语文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各科的重要纽带。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有机融合的意义

    1.1辅助学生建构正确价值观念

    《中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通过策划并组织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让广大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进一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教育中是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为世界上所有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学生时期是小学生逐渐形成并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形成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2强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课堂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离不开教材。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不少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精神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从语文教学的点滴入手,以小见大,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可以领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境界,懂得“将相和,平天下”的道理。在“完璧归赵”“渑池会”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临危不惧,敢于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为了维护国体,不畏生死,敢于斥责强大的秦王;感受蔺相如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气节。再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即使面对强权的威胁,也要维持自己的尊严,善用我们的才智勇敢面对难关,走出困境。同时,让学生懂得人不可貌相,晏子虽然身材矮小,但是才智不凡,感悟人物魅力,知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乏机智勇敢的品质,激发学生了解、学习更多先贤人物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阅读。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当代小学语文课堂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学生上课经常只在乎考试内容,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如中学,导致小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容易受到社会多方因素的误导。因此,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接受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学校应进一步重视语文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组织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有助于吸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语文,更好的学习语文,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2.2 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认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教师教授古诗词时,古诗词不像普通课文一样通俗易懂,学生在学习起来有点费力,这是教师应当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向学生讲述一个个古诗词和传统文化背后生动的古诗,一步一步细心的引导学生,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不仅在语文课堂上,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能自己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使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不足

    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仅限于春节等重要节日,对一些传统节日的理解不够深刻,对节日的背景、习俗、文化等了解不足。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教师在平时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传统节日,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每个节日不同的习俗。

    传统节日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节日也是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学习的好契机,在此期间开展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春节前夕组织学生学习王安石的《元日》,重阳节让学生朗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奠英雄先烈英魂并朗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节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让传统文化传承得更深远。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我们新时代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然而然的就要承担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下面我将从四个层面谈一谈在教学中的具体路径。

    3.1挖掘汉字文化内涵,彰显传统文化特色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层面来看,汉字属于极为基础的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汉字的积累至关重要,将为后续的深度教学提供支撑。正因如此,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需要进一步展现汉字的多样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帮助小学生理解汉字的内涵和价值,将汉字的历史和意义刻画于心,这无疑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培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每天中午固定的硬笔午练时间,重点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的指导、训练,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怀。     

    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汉字内涵,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将汉字具象化和动态化展现,使学生能够感知汉字的独特之处,挖掘出汉字的文化魅力。如在学习之前为学生讲述“仓颉造字”、“说文解字”等故事,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起源,再利用对汉字的解构传递文化内涵。比如,在“孝”字的讲解中,可以按照上为“老字头”、下为“子”的结构,将其形象地视为小孩搀扶老人即为“孝”,比喻儿女应当孝敬父母、照顾老从之意,由此实现传统美德的传承。 

    3.2巧借诗词意境表达,融入传统文化情感     

    古诗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也是民族文化的最显著成就之一,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环节应格外关注。同样,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文化呈现,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文化讲解,让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独特意境,增进小学生的文化启蒙和理解。

    吟诵古诗词,打破时空界限古诗词,是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学习中国的历史,会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对祖先们所创造优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强我们的自豪感。古诗词语言精炼,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们诵读古诗词中,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我们与历史对话,与祖先对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古诗词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在六年级教材中,我们透过古诗词,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习俗,来历,我们知道了“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愤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思念,“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感慨……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美美的读,读诗诵词,仿佛穿越到古时候,与诗人一起聊美景,谈未来。     

    以教学《迢迢牵牛星》古诗为例,为实现古诗内容的直观转化,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七夕”引入其中,以丰富的形式讲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呈现七夕节的传统民俗文化,如拜织女星、穿针乞巧、吃巧果等,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古诗意境,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对古诗词的了解和体悟,保证作者的创作思想能够被准确传达。又如,在“十五夜望月”古诗教学时,同样可以将“中秋节”引入课堂,呈现古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完成古诗词作品与传统文化的衔接,也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田,直击灵魂,升华课堂教学的趣味。

    3.3搭建诵读活动载体,深化传统文化感知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利用诵读有助于增强文化知识理解,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把握教育契机,积极帮助学生搭建诵读活动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彰显,让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诵读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蒙学教育体系,校本教材以此为基础,将传统蒙学经典的精华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弟子规、童蒙须知、增广贤文等。这些蒙学传统经典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简单易懂、蕴含丰富哲理,非常适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规律。每学期不同的年级内容不同的,比如古诗的背诵,低年级多以容易理解的五言绝句为主。这样既能丰富完善课程内容,又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诗词等传统文化就逐渐积累得多了。  

    如在语文课文中《村居》的教学时,通过对草长、莺飞、杨柳、春烟的描写,刻画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简洁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可以通常学生的诵读,以读代教,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理解。同时,引入一些经典的作品,如《三字经》《论语》《世说新语》等,引导学生以诵读的方式学习,并成立相应的诵读小组,开展班级范围的诵读比赛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利用平台载体优势深化文化感知,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向更高层次。 

    3.4紧贴现实生活纬度,突出传统文化实践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充分融入,应当秉承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的原则,将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搬上课堂,如剪纸、戏剧、祭祖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结合各类传统节日,讲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形式,给予学生以深刻的文化传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乐于在生活中探究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在学习《咏柳》时,可启发学生的生活思维,让他们想象诗句所描述的场景,是否与真实生活的场景一致,并引发学生展开相应的小组讨论,逐步深化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可以加强课堂内容的融合,适时组织学生春游踏青,感受诗句中所描绘的自然画卷,将课堂内容转化为生活场景,或者利用传统节日契机,引发学生参与手工制作,如包粽子、汤圆、月饼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真正让传统文化入心入脑。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拓展思路,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路径,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改变传统教学的刻板印象,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思维,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真正为文化自信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漪.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6):5.

    [2]金翎.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柯丽春.弘扬传统文化 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名师在线,2019(25):16-17.

    [4]顾悦梅.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J].学周刊,2019(33):54-56.

    [5]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4):19-21. 

    [6]孙玮.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15.

    [7]沈锡伦. 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cbadtx.html